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母婴室”+“父婴室” 小改变大意义
□本报记者 白华宇

       这些年,母婴室在各大公共场所越来越常见了。不管是商场、车站,还是医院、图书馆,只要是人流量大的地方,基本都能找到母婴室。母婴室的出现,切实解决了妈妈们在公共场所哺乳和护理婴儿的难题,让妈妈们不用再为找个私密的地方给宝宝喂奶、换尿布而发愁,这无疑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爸爸们带娃出门的情况也不少见。有的爸爸是因为妈妈临时有事,不得不独自承担起照顾宝宝的责任;有的爸爸则是主动参与育儿,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可当这些爸爸们带着宝宝出门,遇到需要给宝宝换尿布、冲奶粉,或者带宝宝上厕所的情形,问题就来了。因为母婴室大多贴着“男士止步”的标志,爸爸们进也不是,不进也不是,尴尬得不行。要是宝宝再哭闹起来,爸爸们更是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其实,诸如换尿布、冲奶粉、给宝宝穿脱衣服,爸爸们同样可以做得很好。这些事儿本身并没有什么性别之分,不该只让妈妈们承担。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父婴室”的出现,不仅给爸爸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在向大家传递一个信号: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爸爸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当然了,要在所有公共场所都设置专门的“父婴室”,目前来看还不太现实。毕竟,很多公共场所的空间有限,重新规划、建设“父婴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而且还可能会面临一些实际的困难。比如,有的商场布局已经定型,很难再挤出一块地方来建“父婴室”;有的老旧小区,连基本的公共设施都还不完善,更别说设置“父婴室”了。

       不过再怎么说,这种设置和改造不仅可以消除父亲带娃时面临的空间尴尬,更通过具象化的设施设计,重塑了整个社会对家庭分工的认知——当公共场所开始平等接纳父母双方的育儿需求,其实是在为更平等的家庭关系、更健康的社会性别文化注入生长的养分。从这个角度看,一间间褪去性别标签的“育婴室”,正是丈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见证着我们向着更包容、更平等的未来迈出了坚实一步。

     “母婴室”变“育婴室”,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代表着社会观念的巨大转变。它意味着我们开始更加关注父亲在育儿过程中的角色和需求,也体现了社会对家庭责任的重新审视。从个体层面来说,这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让更多的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从社会层面来看,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反映了我们的社会正朝着更加包容、多元、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家庭的温暖和陪伴显得尤为重要。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公共场所进行这样的改变,让“育婴室”成为城市里一道温馨的风景线。也希望每一位爸爸都能积极行动起来,勇敢地承担起育儿的责任,和妈妈们一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一起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育儿不再是妈妈们的“单打独斗”,而是爸爸妈妈携手共进的温馨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