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电话里 妈妈的爱甜蜜蜜
□朱燕秋

       在新生儿外科病房,汇聚着无数亟待手术的小生命。有的宝宝刚刚降临人间,还来不及与妈妈对视一眼,便因病情危重转运至新生儿病区。病痛折磨着这些幼小的身躯,而家长们心中的思念与牵挂,更是如影随形。

       科室的特殊性,让许多家长只能在宝宝出院时才能真正见到自己的孩子。思念、焦虑、担心……这些负面情绪笼罩着每一位父母。加上部分宝宝病情复杂,治疗周期长,家长们难免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产生疑虑和不信任。为了缓解家长们的担忧,我们利用微信和互联网门诊视频探视,搭建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每当有新宝宝入院,我们都会邀请家长加入微信群,每天在群里分享宝宝的饮食、物品需求等情况,也给家长预留提问时间,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群里的沟通高效而温暖。同时,我们还制作了网上预约护理门诊的操作流程,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了新途径。

       我也是参与护理门诊工作的一员。刚开始进行视频探视时,我内心有些紧张,前期准备也不够充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总结出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孩子睡得好吗?吃得好吗?伤口恢复情况如何?排便是否正常?哭闹得厉害吗?体重有没有增长?这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实则承载着家长们的焦虑与牵挂。为了能更好地解答家长们的疑问,每次出诊前,我都把每位患儿的基本信息、疾病诊断、近期体重、吃奶情况、大便颜色等详细记录下来,确保在和家长视频沟通时能对答如流。

       每次视频接通的瞬间,家长们的期待与思念便透过屏幕扑面而来。他们恨不得穿越屏幕,与自己的宝贝紧紧相拥。一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瘘患儿的妈妈让我印象深刻。视频接通后,我像往常一样热情打招呼,当把镜头转向宝宝时,映入眼帘的画面却让我心头一紧。镜头那边的妈妈眼含泪水,第一句话便是:“宝宝,你的伤口疼吗?”我准备好的那些安慰话术似乎失去了作用。

       我轻声安抚:“家长您好,宝贝伤口愈合之前对疼痛确实有感知,但这也说明宝宝的感知觉是正常的,等伤口愈合后就不会疼了。”妈妈抽泣着说:“谢谢您,我还只在他出生的时候见了一面……”看着她忧伤又自责的神情,我赶忙将宝宝的情况细细道来:“您看,宝贝现在和刚出生时变化可大了,体重从2400克长到了3200克,吃奶吃得可好了,每次90毫升都能吃完,瘘口排便也很正常,正在一天天好起来呢。”

       听到这些,这位妈妈脸上渐渐露出笑容,但提到瘘口护理时,她又皱起了眉头:“我想麻烦您一下,听说孩子出院之后还要带着瘘口回家,但我从孩子出生后就没照顾过她,瘘口护理对于我们来说太难了……”我早已料到她的担忧,立刻送上“定心丸”:“这个您大可放心,宝贝出院时,责任护士会手把手教您更换造口袋,讲解注意事项。我们还有专业伤口造口师录制的视频,您遇到问题随时观看。此外还有造口群,里面都是造口术后宝宝的家长,大家会分享护理经验。现在您最需要的就是好好休息,注意身体,等宝贝出院了,才能更好地照顾她。”听着我的话,妈妈的眉头舒展开了,不住地点头道谢。

       眼看着视频时间即将结束,妈妈提出想给宝宝唱首歌。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请求,但也欣然同意了。在安静的病房里,电话那头传来妈妈轻柔的《摇篮曲》,她的歌声或许没有专业歌手那般温婉动听,但在我心中,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旋律。宝宝在妈妈的歌声中,甜美地睡着了。 (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