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重燃希望的“大拇指”
□班晴

       赵先生(化名)曾是一位叱咤职场的公司高管,在42岁那年,命运给了他沉重一击——由于突发脑梗、就医延迟,他留下了右侧肢体偏瘫和失语的后遗症。无法接受现实的他躺在病床上,眼神中满是恐惧、无助和对未来的担忧。作为责任护士,我深刻意识到他正经历人生的重大挫折,心理的创伤极有可能影响身体的康复进程。我需要给予他更多的理解、关爱与陪伴,助他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

       由于赵先生处于失语状态,我只能努力通过观察他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来揣测他的内心感受,从他的职业经历以及家人的讲述中,去拼凑他的人生画卷。我握住他的手,轻声对他说:“我了解到您曾经为了工作日夜拼搏,您的过去无比精彩,有着宏伟的事业规划,却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彻底打乱。您现在虽然面临巨大的挫折,但这仅仅是人生中的一次挑战。您有着如此强大的毅力,一定能够战胜病魔。我们医护人员也会陪您一起面对这场挑战!”说完,我为他竖起了大拇指。他的眼角泛起了泪花,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而后用左手回馈给了我一个大拇指。

       我们两个都笑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脸上露出微笑、眼睛里闪烁希望的光芒。那一刻,患者的大拇指与重燃希望的眼神,宛如黑暗中的一束璀璨之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增加了帮助他康复的信心,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忙碌的护理工作带来的非凡价值。

       之后的每一天,我不间断地协助他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从细微的手指活动到手臂的伸展,再到尝试站立和行走,从言语训练中简单的发音到词语的表达……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我都给予他充分的肯定与赞扬。在康复的漫漫征途上,赵先生虽无法用言语表达,却已然习惯地用左手竖起的大拇指以及脸上洋溢的微笑,传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恩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憧憬。医护人员也总是回以大拇指和微笑。这一简单的互动,成为他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无声却充满力量。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努力,奇迹终于降临。赵先生的右侧肢体逐渐恢复力量,可以慢慢地行走。语言功能也有了显著进步,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词语。出院那天,当他完整地说出“谢谢”两个字时,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为之动容。这次,他不再只是用左手竖起大拇指,而是双手竖起了大拇指,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眼中泛着感激的泪花。看着他康复离去的背影,我心中满是感慨。

       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不仅仅是医疗护理的操作者,更是患者心灵的守护者。对赵先生来说,这场与疾病的抗争是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对我们护理工作者而言,每一次倾听、感受患者的需求,每一次给予患者温暖和支持,每一次见证患者的康复,每一次与患者共同书写生命奇迹的经历,都将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据北京医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