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头版(2025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医疗协作 优服务护健康

       从医校协作到对口支援,从医院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到医教研协同发展……打破壁垒,协同发力,正成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这种协作不仅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在上下级医院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流动更顺畅,也让技术和人才共享更方便。壁垒少了,老百姓看病更便捷、诊断更精准,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健康获得感。

       多学科诊疗

       打破传统医疗困局

       2017年起,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在呼吸内科专家陈维永副院长的带领下,在成都市内率先组建肺癌MDT(多学科诊疗)团队,汇聚了胸外科、肿瘤内科、呼吸科、介入科、放疗科、影像科等相关学科的精英骨干。团队以“内外科知识融合”为理念,打破“头痛医头”的传统医疗困局。(03版)

       对口支援

       优质资源上高原

       在平均海拔3100米的川西南木里藏族自治县,医疗曾是群众最大的难题——“看病翻九座山,寻医走百里路”。2017年,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与木里县中藏医院深化对口支援合作,用七年时间点亮了这片雪域高原的生命之光。(05版)

       医教研

       同频共振促发展

       自今年2月成都市政府与四川大学签署校地共建协议,7月华西医院领导团队入驻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以来,双方深度协作,以医疗为基、教学为翼、科研为驱,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大大提升了百姓就医获得感。(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