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喷嚏、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困扰着众多人群。作为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第六大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如过敏性鼻-结膜炎、哮喘、特应性皮炎等,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在第十届“中国过敏防治周”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过敏反应中心牵头,联合华西第二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专家开展联合义诊活动,为公众详细解读过敏性疾病的防治要点。
本期《冰冰探医》聚焦公众关注的过敏问题,采访了多名专家。专家们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过敏性哮喘
别把“刺激”当“过敏”
“过敏是机体免疫反应异常增强的表现,并非免疫力低下所致,关键在于调节免疫平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过敏反应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刘春涛介绍,过敏性哮喘在成人哮喘中占比超60 ,儿童占比更高,多由尘螨(占比超60 )、花粉、霉菌等吸入性过敏原诱发。
据了解,与普通哮喘相比,过敏性哮喘有明确过敏原诱因,发病早,患者较年轻,规范治疗可长期维持良好肺功能。“雷暴天气可能导致花粉颗粒破裂释放致敏微粒,患者需警惕突发症状。”刘春涛提醒,在临床中,患者对过敏性哮喘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比如,很多人将冷空气、油烟引发的不适归为过敏或哮喘,其实是刺激性反应;还有人认为“不咳不喘就不是哮喘”,但胸闷变异性哮喘以胸闷为唯一症状,极易漏诊,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过敏原。
他还告诉记者,多重过敏者可先看药物疗效,必要时考虑脱敏治疗。目前,针对尘螨、花粉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及重度患者的抗IgE治疗已取得明确效果。
过敏性鼻炎
尘螨防护有“门道”
“过敏性鼻炎发作是否有季节性,关键是取决于过敏原类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过敏反应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孟娟解释道:若是对尘螨、宠物皮屑过敏,症状往往是常年存在的——尤其到了冬季,气候潮湿、被褥难晾晒,尘螨数量增加可能加重症状;而霉菌过敏者可依据不同霉茵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季节性加重或全年持续发作;成都平原花粉过敏的季节性特征明显,春季以柏树、构树等树木的花粉过敏为主,立秋后杂草花粉(如葎草)过敏达高峰,不少人会被鼻痒、眼肿、咳喘缠上。
针对成都平原高发的尘螨过敏,孟娟坦言完全规避尘螨不现实,日常防护得抓对“细节”:“现在不少人买网红除螨吸尘器,但部分机型吸力不足,反而会将过敏原扬到空气中,让过敏症状更厉害。建议定期请专业保洁人员进行深度除螨,他们用的设备吸力强,可针对性处理床垫、沙发等尘螨‘重灾区’。”她补充道,选防尘螨床罩也有讲究,得挑编织细密的,同时避免在床上摆放毛绒玩具——这类物品易滋生尘螨。
对于那些症状反复的患者,孟娟表示,脱敏治疗算得上是“治本之策”。简单说就是让身体慢慢“适应”尘螨,通过三年左右的规范治疗,让机体逐渐对过敏原产生耐受,从而减轻症状甚至减少用药。“但是,脱敏治疗并非人人适用,需要先通过皮肤点刺、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等规范诊断,确认症状与尘螨直接相关。”孟娟告诉记者,对于多种过敏原过敏的患者,要评估尘螨是否为主要的致敏因素。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才能判断是否适合做脱敏治疗。
敏感≠过敏
屏障修复是关键
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路永红介绍道:“皮肤敏感是亚健康状态,过敏是疾病状态,两者不能混淆。”她说,皮肤敏感时会表现为遇冷、热、日晒或护肤品刺激时,出现阵发性发红、发烫、刺痒、刺痛,通常在去除诱发因素后可自行缓解,主要是皮肤屏障受损所致,不算疾病;而皮肤过敏是接触过敏原后诱发的疾病,表现为丘疹、红斑等皮损,伴瘙痒疼痛,需规范化治疗才能缓解症状。
路永红告诉记者:“敏感会转化成过敏,两者不是绝对分开的。往往过敏的人在早期经历过敏感过程……”如何阻止敏感“升级”为过敏?她建议,敏感皮肤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暴晒、过热或过冷的刺激,选择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胶原等成分的功效性护肤品,“这些成分能帮助修复皮肤屏障,就像给皮肤加了一层‘防护盾’,可减少过敏风险。”她特别提醒,切勿自行做敏感皮肤的诱发试验,需到医院通过乳酸试验等专业检测方法辅助判断皮肤是否为敏感状态。
“秋季护肤要注意防晒,保护好皮肤。”路永红还介绍,对于部分过敏体质的人来说,秋季更需要注意。秋天花开得较多,这类人群最好避免前往花多的地方,或者佩戴口罩阻挡花粉、粉螨的吸入。同时,秋季干燥,尘螨较多,戴口罩可以起到物理阻断粉螨、尘螨的作用,防止全身过敏反应。
此外,备受关注的皮肤“刷酸”,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果酸、水杨酸等化学剥脱剂来促进皮肤角质层的新陈代谢。然而,酸的种类和浓度必须精准匹配皮肤的实际状态,而普通人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并选择合适的酸的种类与浓度。对于敏感性皮肤而言,若选择不当,刷酸可能会破坏皮肤屏障;而对于油性皮肤,选错酸的种类则可能加重痘痘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在刷酸之前,需要对皮肤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对浓度、停留时间以及后续的中和环节都必须精准把控,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角质层过度剥脱,进而引发泛红、刺痛甚至灼伤等问题。
“临床上常见因跟风在家自行刷酸而导致皮肤问题的案例,如果真有需求,一定要先去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医生会根据你的皮肤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路永红也提醒大家不要盲目使用黄瓜片、西瓜皮敷脸,也不要用蛋清和蜂蜜做面膜。因为黄瓜片和西瓜皮中的维生素含量有限,根本起不到预期的护肤作用;而蛋清、蜂蜜等含有高蛋白和糖类物质,容易成为皮肤上微生物的培养基,从而可能导致皮肤出现感染和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