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8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疝气不是小毛病 别被七大谣言骗了
□余娇 郑康霞

       深夜的急诊室里,42岁的张先生因剧烈腹痛被紧急送医。他大腿根部的“小鼓包”已存在三年,却总认为“不疼就不用管”。直到这天,这个被忽视的肿块突然变得坚硬如石——嵌顿疝引发肠坏死,一场急诊手术才将他从鬼门关拉回。这样惊心动魄的案例,每天都在全国各地的医院上演。今天,本文就带您击碎那些致命的认知误区。

       谣言一:不痛不痒=不用治

       真相预警:无症状的疝气就像定时炸弹。

       当患者摸着腹股沟柔软的包块说“反正能推回去”时,医生看到的却是:这个“安全气囊”随时可能爆炸。临床数据显示,每年约5 的腹股沟疝患者会发生嵌顿,其中20 会发展为肠坏死。

       致命误区:平卧回纳≠自愈、无痛感≠无风险。

       专家敲黑板:腹壁缺损如同轮胎鼓包,放任不管只会越撑越大。建议发现异常包块立即就诊,特别是出现局部胀痛时,这是身体最后的警告信号!

       谣言二:疝气是老年病

       真相揭秘:新生儿诊室里,3个月大的宝宝因哭闹时腹股沟鼓起被确诊先天性疝气;健身房里,举铁达人因频繁负重突感下腹撕裂——腹股沟疝气的魔爪早已突破年龄界限。

       数据显示:0~3岁区间,先天性疝占比12 ;20~40岁区间,体力劳动者患病率是白领的3.2倍;70+岁,每7位老人就有1位患病。

       特别提醒:孕期女性需警惕,随着胎儿发育,腹压持续升高可能诱发妊娠期疝气,这类患者占女性病例的18 。

       谣言三:疝气带是“万金油”

       惊心案例:68岁的王大爷佩戴疝气带3年,最终因带子压迫导致睾丸萎缩。这种看似“保守”的治疗,正在悄悄吞噬患者的健康。因为佩戴疝气带治标不治本,机械压迫无法修复腹壁缺损;暗藏危机,可能引发皮肤溃烂、精索损伤。

       正确使用:佩戴疝气带仅限1岁以下婴幼儿(自愈率80 )或作为术前临时措施。

       新型解决方案:3D打印生物补片技术已应用于临床,配合腹腔镜手术可实现“当天入院、当天手术、当天回家”的日间诊疗模式。

       谣言四:开刀会大伤元气

       技术革命:从10cm传统切口到0.5cm微创孔洞,现代疝修补术已实现三级跳。最新统计显示,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次日复工率达73 、慢性疼痛发生率<2 、5年复发率达0.8 。

       手术进化史:传统缝合术→无张力修补→生物可降解补片

       谣言五:女人不会得疝气

       颠覆认知:妇科门诊常有患者将股疝误认为“妇科肿瘤”,延误治疗平均达8个月。事实上:女性股疝占比达32 、误诊率高达67 、嵌顿风险是男性的3倍。

       自检指南:沐浴时触摸大腿根部,若发现可复性包块(咳嗽时凸出、平卧消失),请立即挂普外科而非妇科。

       谣言六:中药能根治

       实验室检测:某“祖传疝气贴”经成分分析,实质是薄荷脑+镇痛剂,治标不治本。

       权威期刊《中华疝与腹壁外科》明确声明:尚无中药可修复腹壁缺损,滥用药物可能掩盖病情,补中益气汤仅用于术后辅助调理。

       谣言七:症状消失=痊愈

       惊心案例:患者李某的疝块“消失”2年后突发肠梗阻,术中发现大网膜与疝囊形成致密粘连。

医生提醒:暂时回纳的疝气就像休眠火山,随时可能剧烈喷发。

       复发预警信号: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腹痛、包块推挤阻力增大。

       预防宝典:控制慢性咳嗽/便秘、避免突然负重、产后加强核心肌群训练、定期腹部自检。

       结语

       腹股沟疝气不是“男人的小毛病”,而是需要科学应对的健康警报。转发这篇文章,或许就能阻止下一个“张先生”的悲剧。记住,现代医学的微创手术,早已让“疝气根治”变得轻松简单。别让认知误区,成为健康的绊脚石!(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