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8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房颤患者护理 科学照护,重获“心”安
□张玲玲 方玉强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全球患病率达3.3 ,且随着老龄化加剧,患病群体不断扩大。房颤不仅会引发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还大大增加了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构成威胁。除了接受规范的医疗治疗,科学的护理同样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房颤护理的相关知识。

       病情监测:掌握健康动态

       心率与心律监测:日常可通过触摸桡动脉的方式监测心率与心律。每天固定时间,在安静状态下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轻轻按压在手腕桡动脉处,计数1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留意其节奏是否规律。条件允许的话,可使用智能手环、电子血压计等设备,精准测量心率。一旦发现脉搏过快、过慢或节律异常,需做好记录,并及时前往医院,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症状观察:密切关注自身症状,若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不适,先坐下或躺下休息,倘若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剧烈、黑蒙或晕厥,这可能是严重并发症的信号,需立即送医治疗。

       生活护理:营造健康环境

       合理膳食:坚持低盐、低脂、均衡的饮食原则。不吃咸菜、腌肉等高盐食物,降低心脏负担;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预防血脂升高和血管硬化。适量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如菠菜、苹果、香蕉等,既能为身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又能维持心脏正常功能。此外,要严格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以免刺激心脏,诱发房颤发作。

       适度运动: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节奏舒缓的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每周坚持3~5次。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从而提高身体免疫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规律作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每晚尽量睡7~8小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可通过泡热水脚、听轻柔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促进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心脏恢复和调整。睡前避免观看刺激性节目、饮用浓茶或咖啡。

       药物护理:确保用药安全

       按时服药:房颤治疗需长期坚持服药,如抗凝药、控制心率药物等。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为避免遗忘,可设置闹钟提醒,或将药物放在显眼位置。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服用抗凝药时,要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黑便、血尿等。一旦出现,需及时就医,调整药物剂量。部分控制心率药物可能导致心动过缓,服药期间若感到头晕、乏力,应及时测量心率,并告知医生。此外,服用胺碘酮等药物时,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肺、肝脏健康,需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心理护理:驱散心灵阴霾

       房颤病情反反复复,治疗周期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房颤发作。因此,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听音乐、与亲友聊天、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排解不良情绪。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支持与陪伴,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发症预防:筑牢健康防线

       预防血栓形成: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除了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促进血液循环。乘坐长途飞机或火车时,定时起身活动,多喝水,降低血液黏稠度。若条件允许,可穿医用弹力袜,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感染: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每天开窗通风,减少细菌和病毒滋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在流感高发季节,建议接种流感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减轻心脏负担。

       对房颤患者而言,护理贯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科学的病情监测、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的药物管理、积极的心理调适以及有效的并发症预防,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每位房颤患者都能在精心护理下,重获“心”安,拥抱健康生活。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