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08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支架和药物球囊,谁是冠脉的守护者
□马超琼 乔挺

       当心脏的“生命管道”——冠状动脉被斑块堵塞,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时,临床治疗中常备着两件“利器”:冠脉支架和冠脉药物球囊。它们都用于疏通血管,但原理和效果却各有千秋。接下来,就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这两位“血管修理工”的真面目。

       冠脉支架

       血管里的“永久钢筋”

       工作原理

       疏通:先将一个未充气的球囊导管送至血管狭窄处。

       扩张:球囊充气,挤压斑块,撑开狭窄部位。

       植入:将支架永久性留在病变处,像钢筋一样支撑血管壁,保持其通畅。

       药物涂层:绝大多数现代支架表面涂有抑制细胞增生的药物(如雷帕霉素、紫杉醇)。药物缓慢释放,作用于血管壁,主要目标是降低支架内部因自身组织过度增生而再次狭窄的风险。

       核心特点

       永久植入:金属支架永久留在体内。

       物理支撑:提供持续的机械支撑力,防止血管弹性回缩。

       药物作用:药物涂层主要针对支架内再狭窄,对原发病变斑块本身作用有限。

       主要优势

       支撑效果好:对严重钙化、易弹性回缩的病变,支撑效果更可靠。

       长期通畅率高:药物涂层显著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率。

       适用范围广:是目前最主流的介入治疗方式,适用于大多数病变。

       价格相对较低:国家集采后平均单价800元/个。

       潜在局限

       异物留存:金属异物永久留存,可能影响血管正常舒缩功能。

       支架内血栓风险:存在极晚期(>1年)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虽然很低),需长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通常至少1年)。

       支架内再狭窄:尽管药物涂层大大降低风险,但仍有一定发生率,尤其在糖尿病、小血管、长病变等患者中。

       冠脉药物球囊

       不留异物的“药物喷雾器”

       工作原理

       疏通:将一个未充气的普通球囊送至狭窄处,进行预扩张,初步打开血管。

       换装:撤出普通球囊,送入药物球囊导管。

       喷药:药物球囊充气扩张,紧贴血管壁约30~60秒。其表面涂有高浓度的抗增殖药物(主要是紫杉醇)。

       释放与撤离:药物在短时间内迅速、均匀地释放并渗透到血管壁组织中。

       不留痕迹:药物释放完毕后,球囊完全放气并撤出体外,不在血管内留下任何金属支架或其他永久性植入物。

       核心特点

       无植入物:治疗结束后血管内无异物留存。

       药物作用:核心作用是向血管壁高效递送抗增殖药物。

       短期接触:药物通过球囊与血管壁的短暂接触完成释放。

       主要优势

       无异物残留:血管结构更自然,保留原有舒缩功能。

       缩短双抗时间:通常仅需1~3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降低出血风险。

       解决支架内再狭窄的“金标准”:是目前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首选和最有效方法。

       潜在局限

       无物理支撑:对严重钙化或易弹性回缩的血管,单纯药物球囊扩张后血管塌陷风险较高。

       血管撕裂风险:扩张过程中存在导致血管夹层或穿孔的风险。

       再狭窄率相对较高:在复杂的原发病变如长病变中,再狭窄率可能高于药物支架。

       价格相对较高:平均单价6000元/个。

       支架和药物球囊

       患者应该如何选择

       支架与药物球囊并非竞争关系,而是互补的“武器库”。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病变性质:血管大小、位置、长度、钙化程度、是否分叉、有无严重迂曲、是否存在夹层等。

       临床情况:是否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出血风险高低?能否耐受长期双抗?患者是否介意体内异物?

       冠脉支架和药物球囊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双雄”,各有绝技。支架如同永久加固的钢筋,提供强力支撑;药物球囊则像精准喷涂的药物使者,高效抗增生后悄然撤离。理解二者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治疗选择。最终,请信任您的心脏介入医生,他们会根据您的血管“地形图”和个体状况,为您量身定制最合适的“疏通”方案,守护您的心脏健康之路。(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