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5年08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慢阻肺患者氧疗时谨防5个错误
□张萍 廖瑞雪

       慢阻肺(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对于中重度患者来说,长期氧疗(LTOT)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能有效改善缺氧、延缓病情进展。然而,错误的氧疗方式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危及生命。接下来,我们将盘点氧疗中最容易犯的5个致命错误,帮助患者科学用氧,避免悲剧发生!

       错误一:擅自调高氧流量,认为“吸得越多越好”

       危险指数:五星

       很多患者觉得“氧气吸得越多,身体越舒服”,于是自行调高氧流量,甚至长时间高浓度吸氧。殊不知,这种行为极其危险!

       原因:慢阻肺患者常伴有二氧化碳(CO2)潴留,高浓度吸氧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CO2进一步升高,引发“二氧化碳麻醉”,严重时可昏迷甚至死亡。长期高流量吸氧还可能造成氧中毒,损伤肺组织和全身器官。

       正确做法:严格遵医嘱调整氧流量,通常慢阻肺患者的氧疗目标是血氧饱和度(SpO2)维持在88 ~92 (参考《2023年GOLD指南》),而非越高越好。使用制氧机时,低流量(1~2升/分钟)起始,必要时由医生调整。

       错误二:吸氧时间不足,难受时才吸

       危险指数:四星

       有些患者认为“只有难受时才需要吸氧”,每天吸氧时间远远不足15小时,甚至只在睡前吸一会儿。这种做法无法发挥长期氧疗的真正作用。

       原因:研究显示,每天吸氧≥15小时才能显著改善生存率(参考《2023年GOLD指南》)。随意中断氧疗会导致缺氧反复发生,加速肺动脉高压和心脏衰竭。

       正确做法:医生确诊需长期氧疗的患者,应保证每日吸氧≥15小时,尤其夜间睡眠时不可间断。外出活动时可使用便携式氧气瓶,避免缺氧发作。

       错误三:忽视氧疗设备的清洁与维护

       危险指数:三星半

       吸氧管、湿化瓶、制氧机滤芯……这些设备如果长期不清洁,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增加肺部感染风险!

       原因:潮湿的吸氧装置容易滋生绿脓杆菌、霉菌等,引发肺炎。制氧机滤芯堵塞会影响供氧效率,甚至导致机器故障。

       正确做法:每日更换湿化瓶中的蒸馏水,避免使用自来水(可能含杂质和微生物)。每周清洗鼻导管、湿化瓶,用温水+中性洗涤剂浸泡后晾干。定期更换制氧机滤网(一般1~3个月一次,具体参考说明书)。

       错误四:吸烟或靠近明火时吸氧

       危险指数:五星

       氧气助燃!在吸氧时吸烟或接触明火,相当于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国内外因此引发的烧伤、爆炸案例屡见不鲜!

       原因:氧气环境下,火星会瞬间引发剧烈燃烧,甚至爆炸。即使停止供氧,鼻导管或衣物上残留的氧气仍会发挥助燃作用。

       正确做法:吸氧时绝对禁止吸烟,家属也应避免在患者附近吸烟。氧气设备远离燃气灶、打火机、电热毯等火源,至少保持5米距离。使用防静电氧气管,避免摩擦产生火花。

       错误五:忽视血氧监测,仅凭感觉判断

       危险指数:四星

     “我感觉不憋气,就不用吸氧了”——这是很多患者的误区。事实上,人体对缺氧的感知并不敏感,尤其是慢性缺氧患者,可能已经严重低氧却无明显症状!

       原因:长期慢阻肺患者可能对缺氧耐受,但低氧仍在悄悄损害心脏、大脑。血氧饱和度(SpO2)低于85 时,器官可能已处于缺氧状态。

       正确做法:自备指尖血氧仪,定期监测SpO2(静息状态下目标值88 ~92 )。如出现口唇发紫、嗜睡、心率加快等缺氧症状,立即测血氧并联系医生。

       氧疗是慢阻肺患者的“生命线”,正确使用才能救命,错误操作反而可能致命!

       牢记安全氧疗的5个原则

       综上所述,只要做好以下措施,就能避免氧疗时的错误。

       流量要规范:严格遵医嘱,避免高流量吸氧。

       时间要充足:长期氧疗患者每日≥15小时。

       设备要清洁:定期消毒,避免感染。

       环境要安全:远离火源,禁止吸烟。

       监测要定期:血氧仪比自我感觉更可靠。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