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08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华西学子一袋“热血”跨千里
她一句“我愿意” 照亮他人重生路

       这天,在成都的采集室里,廖彬佑平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只手臂上的针管连接着透明导管,鲜红的血液在其中缓缓流动,经过血细胞分离机,承载着希望的造血干细胞被小心收集,其余成分则回输体内。四个小时的采集结束后,这袋混悬液搭乘最快的航班飞往苏州,为一位白血病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

       从偶然到坚定

     “听到能帮上忙,就觉得一定不能错过。”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25届毕业生,廖彬佑说起这次捐献,语气里满是笃定。她没想到,2017年一次偶然的决定,会在八年后结出生命的果实。

       那时,常参加校园无偿献血的廖彬佑,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口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知道这能救人命,就毫不犹豫报了名。”她采集了唾液样本,将分型数据录入中华骨髓库,之后便默默等待。

       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廖彬佑始终坚持献血。9年里,她献血7次,累计2500毫升。

       跨越千里的求助

       今年4月,一个电话打破了平静——她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与苏州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且是对方唯一的供者。“本以为会石沉大海,没想到真的能帮上忙。”廖彬佑既意外又激动。父母得知消息后,第一反应是反对,“他们总担心伤身体。”廖彬佑没有急着争辩,而是找来红十字会的资料,并向导师请教专业知识,然后向父母科普:“捐献对身体影响很小,但对患者来说,是活下去的希望。”看着女儿坚定的眼神,听着她耐心的解释,父母最终被说服并表示支持。

       从初配成功到正式捐献,抽血、高分辨配型、全面体检……每一步流程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都会反复确认她的意愿,廖彬佑的回答始终是“我愿意”。捐献前五天,她每天注射动员剂,身体出现低热、酸痛,像得了场小感冒。“就按时休息,保持状态就好。”她轻描淡写地表示。一周后复查,她的血常规已完全正常。

       付出有了回应

       7月中旬,一封来自苏州的信寄到了廖彬佑手中。患者在信里写道:“感谢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您的善举会永远激励我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读着信,她觉得所有付出都有了最好的回应。

       在华西口腔求学的日子里,廖彬佑早已把“仁爱惠泽”的院训刻进心里。她组织医学科普、社区义诊,带着师生走进养老院,“做科研也好,做服务也好,都得接地气,知道大家需要什么。”

       如今,入驻口腔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她,仍在口腔医学与造血干细胞领域深耕。“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医者的初心。”廖彬佑说,就像那袋跨越千里的造血干细胞,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更多人搭起通往健康的桥梁。这道来自成都的生命之光,照亮了苏州的病房,也温暖了更多人的心。 (王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