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仅有3毫米粗,意味着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呼吸通道几乎被完全堵塞,通气功能已濒临衰竭,生命岌岌可危。近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多学科联手,成功挽救了一位气管切开术后因瘢痕增生致气道极度狭窄的患者。术后,患者气道狭窄处显著扩张至约15毫米,呼吸功能得到根本性改善,这表明医院在复杂气道疾病微创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35岁的晓明(化名)曾因脑炎休克,被迫行气管切开术保命。撤管后晓明配合康复训练,逐步恢复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因为切口处瘢痕增生,气道狭窄越来越严重,晓明的呼吸越来越困难。他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做影像学和气管镜检查,结果触目惊心:狭窄距离声门仅1.5厘米,瘢痕狭窄处直径竟然只有约3毫米,呼吸通道几乎被完全堵塞。
患者生命岌岌可危,需立即进行干预和救治,但传统手术对如此微小的生命通道而言风险极高。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牵头,呼吸介入中心、麻醉科、耳鼻喉头颈外科、放射科等抽调医生迅速组建MDT(多学科诊疗)团队展开救治。
既往如此复杂的病情一般需要在ECMO(体外膜肺氧合)生命支持下完成。晓明家的经济状况不太好,MDT团队详细评估病情、仔细斟酌后制定了个体化方案以及多种应急预案,并在术前进行桌面推演以求将风险降到最低。最终作出手术决策:在无ECMO支持的前提下,采取“鼻腔+口咽部+声门下气道(环甲膜穿刺)表面麻醉”复合喉罩全身麻醉技术辅助实施手术,这可以显著降低医疗成本,但对团队配合与技术水平提出极致考验。
最终,这场高难度气道介入手术克服了视野受限、操作空间小、维持氧合难度大等重重困难后顺利完成。术后内镜复查显示,原3毫米“生命线”瓶颈已成功扩张至约15毫米,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立即缓解,呼吸功能得到根本性改善,手术成功。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璐表示,在无ECMO支持下完成如此高风险手术,是医院呼吸内镜复杂气道MDT模式的优势体现,为未来救治类似危重患者积累了宝贵经验。医院有关学科将继续深化协作,探索前沿技术,致力于为更多复杂气道疾病患者畅通呼吸之路,守护生命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