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5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脑动脉瘤破裂风险高 科学预防是关键
□薄金红

       在人体精密复杂的神经系统中,脑动脉瘤犹如一颗隐匿的“定时炸弹”,悄无声息地潜伏在脑血管壁上。一旦破裂,它会引发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然而,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并非无迹可寻,通过科学认知与系统预防,我们完全有能力降低其致命威胁。本文将深入剖析脑动脉瘤的形成机制、风险因素,并提供全方位的预防策略,帮助你守护大脑健康。

       脑动脉瘤

       隐藏在血管中的“无声杀手”

       脑动脉瘤本质上是脑血管壁局部异常膨出形成的囊状结构,其外观酷似一颗吹胀的气球,最薄处仅有发丝般的厚度。正常脑血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组成,中膜富含弹力纤维和肌肉组织,为血管提供弹性与韧性。当遗传缺陷、血流动力学异常或血管壁长期受高血压冲击时,中膜的弹力纤维逐渐退化、断裂,在血流的持续冲击下,血管壁薄弱处便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

       从形态上看,脑动脉瘤可分为囊状、梭形和夹层动脉瘤,其中80 的破裂病例由囊状动脉瘤引发。这些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及其分支,此处血管分支多、血流方向复杂,血流冲击力集中。更危险的是,90 的未破裂脑动脉瘤不会引起任何症状,患者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因一次剧烈咳嗽、情绪激动或血压骤升导致动脉瘤破裂。

       破裂瞬间,动脉血如高压水枪般喷射至蛛网膜下腔,引发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典型症状。随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接踵而至,每一个都可能致命。即使患者侥幸存活,约10 ~20 的人会在首次破裂后的2周内出现二次出血,死亡率飙升至70 。

       高危因素解析

       哪些人群更需警惕

       脑动脉瘤的发生并非偶然,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患病风险。遗传学研究发现,家族中若有两名以上成员患脑动脉瘤,其他亲属的患病风险将增加4~6倍。特定基因突变(如COL3A1、ENG基因)会导致血管壁结构异常,形成先天性薄弱环节。

       后天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首当其冲。长期血压波动超过140/90mmHg,会持续冲击血管壁,加速弹力纤维的退化。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动脉瘤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吸烟同样是“帮凶”,香烟中的尼古丁和焦油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炎症反应,使血管壁变得脆弱。酗酒、滥用药物(如可卡因)则通过直接刺激血管收缩,改变血流动力学,诱发动脉瘤形成。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容忽视。脑动脉瘤在40~60岁人群中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硬化,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局部膨出。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血管保护作用减弱,发病风险显著上升。此外,多囊肾患者因存在先天性血管壁缺陷,脑动脉瘤发生率高达10 ~40 ,是普通人群的10倍。

       科学预防

       构筑生命防护网

       生活方式干预:从细节处降低风险

       血压管理:建议每日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将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以下,舒张压维持在80mmHg左右。除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外,可通过饮食调节辅助降压:采用DASH饮食模式,增加全谷物、新鲜蔬果、低脂乳制品摄入,减少钠盐(每日<5g)和饱和脂肪,补充钾、镁等矿物质。研究表明,坚持DASH饮食可使收缩压降低8~14mmHg。

       戒烟限酒:戒烟后1年,血管内皮功能开始修复;5年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降低至吸烟者的一半。饮酒需遵循适量原则,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避免空腹饮酒和快速饮酒。同时,保持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

       定期筛查:早期发现的“火眼金睛”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至关重要。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造影(CTA)是无创筛查的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脑血管形态,检测出直径3mm以上的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虽为有创检查,但诊断准确性最高,是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金标准”。

       建议家族中有脑动脉瘤病史者、高血压合并吸烟史超过10年者,从35岁起每3~5年进行一次MRA筛查;多囊肾患者应在确诊后立即接受脑血管检查。对于已发现的未破裂动脉瘤,需根据大小、形态和位置,由神经外科医生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通常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心理调适:避免情绪坐“过山车”

       研究显示,愤怒、恐惧等极端情绪会使血压在短时间内升高30 ~50 ,对动脉瘤形成巨大压力。因此,学会情绪管理尤为重要。可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训练等方式调节情绪,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正念练习,能有效降低焦虑水平,稳定自主神经功能。同时,保持充足睡眠(每晚7~9小时),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血压波动风险。

       前沿进展

       科技助力预防新突破

       近年来,脑动脉瘤的预防与治疗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液体活检技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和微小RNA,有望实现早期预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快速分析脑血管影像,提高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在治疗方面,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不断优化,新型生物可降解支架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或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总结

       脑动脉瘤虽凶险,但绝非不可战胜。通过了解发病机制、识别高危因素、践行科学预防,我们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破裂风险。记住,健康始于细节,定期体检、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都是守护大脑健康的关键。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为生命拆除这颗“颅内炸弹”,拥抱更健康的明天。(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