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为有效预防术后VTE的发生,必须采取一系列关键措施并遵循相关指南。
术后VTE预防的关键措施
基础预防措施
手术操作精细:手术过程中,医生应采用轻柔、精细的操作手法,减少对静脉内膜的损伤,从而降低VTE风险。
规范使用止血带: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使用止血带,避免长时间或过度使用,减少对静脉的压迫和损伤。
术后体位管理:术后患者应抬高患肢,一般抬高下肢20~30度(略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避免在腘窝及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血液回流。
早期活动: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早期活动计划。对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可进行被动运动,如按摩比目鱼肌、腓肠肌,并进行踝关节被动运动。
改善生活方式:建议患者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和体重,改善血管状况,降低VTE风险。
宣教: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VTE知识宣教,提高其认识和预防意识。鼓励患者勤翻身、进行深呼吸和咳嗽动作,促进血液循环。
机械预防措施
梯度压力弹力袜:建议有VTE预防指征的患者在手术开始时即穿着弹力袜,并建议日间及夜间连续穿戴,直至恢复正常活动水平。弹力袜应合身舒适,避免过紧或过松。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通过气囊的充气和放气,对下肢进行间歇性加压和放松,促进血液回流。使用时应选择合适的压力范围和加压频率,并根据患者舒适度调整。
足底静脉泵:通过脉冲气体快速冲击足底,使静脉血获得类似行走状态下的脉冲式加速,提高血流速度。使用时应选择合适的脉冲频率和压力范围。
注意事项:适用于中、低度VTE风险患者,或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高度VTE风险患者;对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用物理预防措施的患者,但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而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下肢严重水肿等禁忌证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对于VTE中、高危的患者,如果存在药物预防的禁忌证,则机械预防是其重要选择;对于低危的患者,机械预防也能有效降低VTE的发生。
药物预防措施
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作用强、出血风险低、使用方便等优点,是预防非骨科外科手术患者VTE的首选药物。使用时应根据患者体重和肾功能调整剂量,并监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
华法林:维生素K拮抗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长期预防,治疗剂量范围窄,个体差异大,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调整剂量使INR控制在2.0~3.0之间。INR大于3.0会增加出血风险。
Xa因子抑制剂:包括间接Xa因子抑制剂(如磺达肝癸钠)和直接X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具有治疗窗宽、剂量固定、无须常规血液监测等优点,适用于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注意事项:应注意药物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如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凝血障碍、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等禁忌证,应避免使用,同时,密切观察出血症状和其他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中、高危VTE风险情况下,如果没有禁忌证,药物预防是VTE预防的首选。
术后VTE预防指南
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制定
根据患者年龄、手术类型、既往病史等因素,综合评估VTE风险等级,对中、高风险患者,制定包括基础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综合预防方案。
预防措施的实施与监测
机械预防措施,应选择合适装置和参数,并根据患者舒适度调整;药物预防措施,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和剂量,并监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预防措施的调整与优化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预防措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方案,如出现出血症状或其他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也应根据康复情况和活动能力,逐步减少机械预防措施的使用频率和时间。
特殊患者的预防措施
如恶性肿瘤、老年、肥胖等特殊群体,需制定个性化预防措施方案。恶性肿瘤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期间,密切关注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预防措施;老年患者注重基础预防措施和宣教;肥胖患者适当增加机械预防措施的使用频率和时间。
结语
术后VTE预防是保障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综合应用措施,加强患者健康宣教,提高对VTE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可以有效降低术后VTE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和健康。 (隆昌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