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骨质疏松患者如何科学防跌倒
□张丹

       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侵蚀骨骼健康,使骨骼变脆弱。很多老人早期无明显不适,一次轻微摔倒或碰撞就可能引发髋部、脊柱或腕部严重骨折。数据显示,全球每3秒就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骨折意味着漫长愈合过程、高昂的治疗费用,还可能让老人因怕摔倒减少活动,陷入肌肉萎缩、骨量流失的恶性循环。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预防跌倒比骨折后治疗更重要,能规避身体与经济双重负担,守护生活质量。

       认识跌倒风险

       内外因素共同作用

       要预防跌倒,首先要了解那些潜藏的“危险信号”。跌倒的风险主要来自内在与外在两大因素,二者相互叠加时,危险系数会显著上升。

       内在因素与身体机能相关。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下降,视力、听力退化,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应对能力减弱。疾病与药物也会引发问题,如帕金森病导致步态不稳、低血压引发头晕,部分药物有头晕、乏力等副作用,这些都可能导致跌倒。此外,骨质疏松影响大,驼背或脊柱变形使重心前移,既往骨折致活动受限,都会降低行动灵活性。

       外在因素则更多与环境和习惯相关。居家环境中的安全隐患最为常见,比如昏暗的照明、湿滑的浴室地面、随意铺设的地毯、杂乱的电线,都可能让人猝不及防。不合适的穿着也暗藏风险,比如穿拖鞋容易打滑,裤子过长可能绊倒自己。户外的路面不平、上下台阶等场景,同样是跌倒的高发区。

       居家与日常

       筑牢“防跌倒防线”

       预防跌倒并非难事,从居家环境改造到日常行为调整,做好细节就能大幅降低风险。

       居家环境改造是防跌倒基础。照明上,走廊、卫生间等关键区域装夜灯,避免老人摸黑行走,卧室到卫生间路径保持光线充足,方便起夜看清路面。防滑很重要,浴室铺防滑垫,马桶旁和淋浴区加装扶手,方便老人起身,地板少打蜡,有水渍及时擦干,防止滑倒。此外,要减少家中障碍物,固定好地毯边缘,避免卷边绊倒人,收纳好电线,避免其横在地面,将常用物品放在老人伸手可及处,避免登高取物。

       日常行为习惯的调整同样重要。动作上要“稳”字当头:起身、坐下时先扶稳桌椅等支撑物,避免突然站起或转身;上下楼梯时务必抓住扶手,穿防滑鞋而非拖鞋,防止脚下打滑。需要时可借助辅助工具,比如拐杖或助行器(使用前最好咨询康复师,确保正确使用);外出时别逞强提重物,可分多次搬运,减少身体负担。

       科学干预

       运动+营养+健康管理

       除了环境与习惯,通过运动强化身体机能、补充必要营养、做好健康管理,能从根源上提升防跌倒能力。

       运动是增强肌力与平衡的“良药”。骨质疏松患者首选低冲击性运动,如太极拳可改善平衡能力,靠墙深蹲能增强腿部肌肉,踮脚走可锻炼脚踝力量。建议每周运动3次,每次20~30分钟,具体强度遵医嘱,避免过度运动致损伤。坚持运动能提升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协调性,降低跌倒概率。

       营养补充需“精准发力”。骨骼健康依赖钙与维生素D协同作用,钙是骨骼“建筑材料”,可从牛奶、酸奶、绿叶菜等食物获取;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每天晒10~15分钟太阳(避开正午强光)或适当服用补充剂是可选方式。此外,要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以防影响钙的吸收与留存。

       药物与健康管理不可忽视。定期监测骨密度并据此调整抗骨质疏松药物,可维持骨量;就医时主动告知正在服用的药物,让医生评估导致头晕、低血压的风险,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减少病情波动引发的眩晕或乏力。此外,提前做好紧急预案也很关键,万一不慎跌倒,切勿强行移动,应先检查伤情并及时呼救。 (四川省骨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