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误服药物后,这3个动作可能害了孩子
□杨晓莉

       我国每年有超过3万名儿童因误服药物被送入急诊室,其中3.8 导致永久性器官损伤。更令人心惊的是,错误急救操作使死亡率大幅增加——生死往往取决于家长的一念之差。

       触目惊心的现实

       案例一:深圳2岁女童误服降压药,家长灌入200ml牛奶“稀释”,结果牛奶加速药物溶解,血药浓度峰值提前1.5小时,引发急性肾衰竭。

       案例二:浙江奶奶发现孙子误食樟脑丸后强行抠喉催吐,导致食道划破引发纵隔感染。

       调查显示,78 家长自认为掌握急救知识,但实操测试中能正确判断“何时不能催吐”的合格率不足9 。一位急诊科主任坦言:“最痛心的不是孩子误服药物,而是家长用‘爱’把孩子推向鬼门关。”

       致命误区与医学真相

       误区一:立即催吐

       错误做法:抠喉咙、灌盐水催吐。

       医学真相:强腐蚀性物质(如纽扣电池、洁厕剂)会二次灼伤食道。某3岁男童误吞纽扣电池后催吐,电池卡在喉部致窒息。呕吐时胃酸混合毒物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

       误区二:喂牛奶/水“稀释”

       错误做法:大量灌入液体。

       医学真相:脂溶性药物(如降压药)遇牛奶加速溶解吸收。深圳案例中,200ml牛奶使药物血药浓度峰值提前1.5小时,加重中毒。

       误区三:自行洗胃/解毒

       错误做法:用苏打水中和酸性药物。

       医学真相:酸碱反应可能引发胃穿孔。某家长用醋解碱毒,导致消化道大出血。非专业操作可能引发化学反应失控,如高锰酸钾遇维生素C会爆炸性释放氧气。

     “黄金1小时”急救流程

       紧急处置(0~10分钟)

       保持体位:清醒者坐位前倾防误吸;昏迷者侧卧防窒息。

       取样留存:收集残留药物、呕吐物密封保存,拍摄药品成分表和剂量。

       绝对禁食:包括母乳(脂溶性毒素可通过乳汁传递)。

       专业联络(10~20分钟)

       拨打120,明确告知药物名称、摄入量、误服时间。

       同步联系国家毒物控制中心(95161919),获取定制化解毒方案。

       医疗介入(20~60分钟)

       使用活性炭:仅对特定药物(如抗抑郁药)有效,需在1小时内按1g/kg体重服用。

       注射解毒剂:如纳洛酮对抗阿片类药物,计算药量时需精确到微克/公斤体重。

       终极防护:防患于未然

       药品存放指南

       使用药盒:高危药品(降压药、降糖药等)使用需同时按压两侧才能开启的双童锁药盒。

       安装药柜开门警报器:(>90分贝蜂鸣),记录开柜时间。

       儿童行为训练

       情景模拟:通过“毒物卡片游戏”建立“禁止触碰”的条件反射。

       视觉警示:药瓶粘贴骷髅头贴纸,心理学证实可降低50 触碰率。

       生死就在一念之间

       核心口诀:不催吐、不灌水、不乱解,先取证、快联系、等专业。

       国家急诊医学质控中心警示:“每一个错误急救动作,都是在给孩子的生命倒计时。”(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