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心脏支架 从高价到普惠的“进化”之路
□马超琼 乔挺

       冠状动脉的重要性

       冠状动脉有多重要?心脏的“生命线”。如果把心脏比作人体的“超级发动机”,冠状动脉就是给它输送“燃料”(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黄金高速公路”。这条血管网络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心肌,一旦它出现问题,心脏就会像“断粮”的机器,随时可能“罢工”。

       动脉粥样硬化是什么?血管里的“垃圾堆积”。当胆固醇、脂肪等物质在冠状动脉内壁堆积,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堆满了“垃圾”,会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变窄,血流受阻。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罪魁祸首”。

       如何再次畅通血管

       支架的作用:血管中撑开的“伞”。心脏支架是一种微小的医疗器械,像一个“金属网笼”,通过微创手术被送到狭窄的冠状动脉处,像撑开“伞”一样把狭窄的血管扩张开,恢复血流。它本身不能“治愈”冠心病,但能快速解决血管狭窄问题,缓解心肌缺血,降低心肌梗死风险。

       支架手术:血管内的“微创探险”。支架植入手术就像一场“血管内的奇妙旅行”,医生通过手腕的桡动脉或大腿的股动脉穿刺,将导丝、球囊和支架送到狭窄处——

       穿刺血管。像“打针”一样,在手腕或大腿根部开一个小口,放入细长的鞘管。

       送入导丝和球囊。导丝像“导航线”一样穿过狭窄处,球囊导管沿着导丝到达目标位置。

       扩张狭窄处。球囊充气,像“吹气球”一样把斑块压扁,撑开血管。

       释放支架。支架像“网状小伞”一样被送到狭窄处,球囊继续充气,让支架紧紧贴在血管壁上。

       撤出器械。球囊放气后撤出,支架留在血管内,像“伞”一样撑开阻止血管变细。

       手术时间通常只需30分钟至1小时,术后患者当天就能下床活动(桡动脉穿刺)或12小时恢复(股动脉穿刺),就像完成了一次“血管SPA”。

       支架的“进化史”

       第一代:裸金属支架(BMS)——早期的“铁家伙”。20世纪80年代,法国医生首次将裸金属支架应用于人体。其由不锈钢或钴铬合金制成,像一个“金属网笼”,能撑开狭窄的血管,但无法阻止血管内膜过度增生。

       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DES)——带“药包”的支架。第一代DES像给支架装上了“药包”,第二代DES改用更柔软的钴铬合金或铂铬合金支架,特点为支架表面涂有抗增殖药物(如紫杉醇、雷帕霉素),能缓慢释放药物,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再狭窄率降至5 ~10 。

       第三代:生物可吸收支架(BRS)——会“消失”的支架。也就是产品植入后2~3年会逐渐被人体吸收,支架像“魔法棒”一样消失,最终血管恢复自然状态,避免长期异物刺激。

       支架价格的变化

       早期:进口支架的“贵族价”。2000年代初进口裸金属支架价格约1.5万~2万元/个,药物洗脱支架高达3万~4万元/个,像“奢侈品”一样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2004年后,多家国产企业推出首款DES,价格约为进口的60 ~70 (约2万~3万元),但市场份额低,患者仍需“咬牙买单”。

       转折点:国家集采的“神操作”。2020年国家医保局首次将冠脉支架纳入国家集采,覆盖主流二代DES。支架平均价格从1.3万元降至700元/个。

       现状:支架进入“百元时代”:集采后支架价格稳定在700~800元/个,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约300~500元/个,价格更加亲民。国产DES市场份额超80 ,进口品牌转向高端市场(如可吸收支架)。

       结语

       心脏支架的发展史,是一部医学科技与患者需求共同推动的“进化史”。从最初的“金属棍”到如今的“魔法棒”,从“天价贵族”到“亲民卫士”,支架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更让冠心病治疗从“昂贵负担”变为“普惠福利”。未来,随着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和人工智能的进步,支架可能会变得更智能、更安全、更便宜,成为血管的“健康卫士”。(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