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某小区泳池旁,6岁男孩乐乐因救生员误判“在玩憋气游戏”,错失最佳抢救时机离世。这起悲剧再次敲响警钟:当死神以每分钟吞噬1.5个孩子的速度逼近,掌握科学的急救知识,就是为孩子筑起最后的生命防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儿童占比高达56 ,相当于每天有88朵生命之花在水中凋零。
急救三大误区
“倒挂控水能救命?”“等医生来最安全?”“胸外按压比人工呼吸重要?”这些习以为常的认知,正在成为隐形杀手。
误区一:倒挂控水——最危险的“救命稻草”
典型案例:2018年广州8岁男童被倒挂控水,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致命原理:溺水者肺部进水,倒挂体位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引发吸入性肺炎风险。
医学真相:任何形式控水都会延误心肺复苏时机,正确做法是立即平放检查呼吸。
误区二:被动等待——错失急救的“黄金时间”
生死倒计时:缺氧30秒→意识丧失;缺氧1分钟→呼吸停止;缺氧3分钟→脑水肿;缺氧5分钟→脑细胞不可逆死亡。
急救铁律:发现无意识无呼吸,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同步呼叫120(手机免提功能很重要)。
误区三:跳过人工呼吸——无效急救的典型陷阱
常见场景:某短视频平台点赞10万+的“纯胸外按压教学”正在误导大众。
医学解析:溺水属于窒息性心脏骤停,必须优先解决氧合问题。胸外按压只能维持30 的血氧浓度,配合人工呼吸可达75 。
正确配比:胸外按压次数和人工呼吸次数遵循30:2法则(成人)/15:2(儿童),每次吹气1秒见胸廓起伏。
急救指南
现场处置
安全接近:用竹竿、衣服等拖拽,避免直接跳水(每年18 施救者因此溺亡)。
快速判断:“听、看、感”三法则(10秒内完成)。听呼吸音;看胸廓起伏;感受口鼻气流。
心肺复苏
步骤一:开放气道:压额抬颏法,清除可见异物(勿盲目掏挖)。
步骤二:人工呼吸:捏鼻包嘴吹气1秒,观察胸廓隆起。
步骤三:胸外按压:双乳头连线中点,单手/双手按压(根据体型)。深度:5cm(1/3胸廓厚度);频率:100~120次/分钟;比例:30次按压+2次吹气。(胸外按压时,如有条件,可借助“急救红立方”APP保证节奏。)
构建预防体系
环境防护:选择有救生员的正规泳池;家用充气泳池及时排水(水深>10cm即有风险);安装水池报警装置。
监护升级:建立“水中交接”制度(换人看护必须口头确认);设置15分钟轮岗提醒(成人注意力集中极限)。
技能培养:4岁起参加正规游泳课程;通过溺水急救VR模拟器训练。
装备选择:穿着鲜艳泳衣(提高可见度);配备口哨泳圈(符合GB/T22839-2021标准)。
特别提醒
很多家长不知道,溺水48小时后仍可能突发二次呼吸衰竭。尤其是儿童即使现场复苏成功,也必须留院观察72小时。建议所有学校配置浸水报警手环,这类物联网设备成本已降至百元以内。
在这个亲水而危险的季节,每个家长都是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