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08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30年 “鼻根痛”谜题终破解
□本报记者 冯若冰

     “最疼的时候,我都想跳楼算了。”62岁的祝阿姨(化名)回忆起过去30年被鼻腔根部疼痛折磨的日子,依旧心有余悸。从她28岁起,这种莫名的疼痛就如影随形,让她苦不堪言。

       近日,在四川泰康医院神经外科,祝阿姨接受了手术治疗,如今已经康复出院,彻底告别了这段“痛不欲生”的岁月。

       止痛药成“续命粮”

       疼痛,是一场孤独的战斗,而祝阿姨这场仗一打就是30年。多年来,鼻腔内的疼痛反复发作,为了缓解痛苦,她长期依赖止痛药,甚至对多数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近一年,她只能依赖某款止痛药,只要超过24小时不用药,疼痛就会发作。但该药的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导致祝阿姨的血小板值低至70×109/L(正常值为100-300×109/L),健康受到极大威胁。

       这些年,祝阿姨多次辗转求医,尝试过鼻腔内手术和神经阻滞治疗,但效果短暂,疼痛依旧。最近一次就诊时,医生甚至建议她转至精神科,疼痛的谜题始终未能被真正解开。

       就在祝阿姨近乎绝望之际,朋友的推荐带来了转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和爱人来到了四川泰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苑玉清的门诊。

       医生妙手解病痛

     “您这是三叉神经痛。”苑玉清听完祝阿姨的症状描述就作出了判断。

       随后的核磁共振检查证实:左侧三叉神经被小脑下前动脉紧紧压迫,具备明显手术指征,这也是导致祝阿姨疼痛的“罪魁祸首”。

     “当时我们心里很犹豫。”祝阿姨的爱人说,“毕竟是在头上动手术,而且其他大医院的方案和这里的不一样。”在得知苑玉清已完成1.1万余例神经外科手术后,夫妻俩终于下定决心“赌一把”。

       手术台上,一场精细的“血管神经分离战”悄然打响。在显微镜下,医生们进行着毫米级的挪移与隔离。当压迫解除的那一刻,祝阿姨的“疼痛记忆”被永久定格在了过去。

       术后查房时,苑玉清指着影像图解释:“鼻腔根部疼痛十分罕见,黏膜敏感又掩盖了神经信号,对定位造成了一定困难。”原来,祝阿姨的病例特殊之处在于其疼痛位置长期表现为鼻腔根部疼痛,偶尔还会向左眼放射。

       苑玉清介绍,典型的三叉神经痛多表现为面部疼痛,集中在口腔、鼻腔、眼球等地方的情况较为罕见。三叉神经由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汇合而成,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和咀嚼肌收缩。

       苑玉清正是通过祝阿姨“疼痛向左眼放射”的特点,将“真凶”锁定为左边的三叉神经。

       苑玉清说,三叉神经痛很“狡猾”,常常会“伪装”成鼻炎、牙疼、偏头痛等病症。治疗的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只有抓住疼痛放射的路径,才能揪出真正的病因。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寻找根本的发病原因,就极易被误诊,无法彻底治愈疾病。苑玉清提醒,若出现长期不明原因的面部疼痛,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