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08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拒绝检查到抢救治疗 全靠耐心沟通

       近日,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四〇四医院)急诊医学科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成功将一名50岁糖尿病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彰显了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力量与医者仁心。

       患者魏先生(化名)因剧烈胸痛就诊。尽管其心绞痛症状不典型,但鉴于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且未规律治疗,急诊团队凭借丰富经验高度怀疑心肌梗死可能,并迅速开通绿色通道,按胸痛中心流程准备完善心电图与抽血检验。

       然而,患者及家属起初对检查和住院建议十分抗拒,“抽血没必要”“住院太麻烦”等理由脱口而出。1分钟后,心电图虽显示正常,但急诊团队不敢有丝毫懈怠,再次建议完善心肌标志物等检查。可家属仍未意识到症状的严重性。

       在这危急时刻,急诊团队没有放弃,而是耐心细致地与家属沟通,从疾病原理到潜在风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经过约30分钟的努力,家属终于同意行床旁肌钙蛋白检测。10分钟后,结果令人震惊——肌钙蛋白超正常值500余倍,确诊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及胸痛中心团队迅速在介入中心就位,为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术中,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出现急性心衰、心跳逸搏。现场立即展开心肺复苏,并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启动ECMO后10余分钟,患者心跳恢复,随后被转入重症监护室。

       治疗期间,急诊团队始终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多次前往ICU查房。在严密监护治疗下,患者于5日后成功脱离ECMO,4日后转入普通病房,最终顺利出院。

       出院后,患者及家属专程到医院送上锦旗,对急诊团队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这场救援不仅是一次医学上的成功,更是医患之间信任与沟通的生动诠释。(余海波 李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