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强迫症不只是太较真
□朱丽丽

       在历史长河中,西汉名将霍光因“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的严谨作风被载入史册。若以现代医学视角审视,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路线行走,或许正是强迫症的早期表现。强迫症是一种涉及生物、社会、心理多维度因素的复杂精神疾病,全球患病率约0.8 ~3 ,但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主动寻求治疗。本文将揭开强迫症的神秘面纱,帮助患者与公众理解这一疾病的本质与应对之道。

       强迫症的典型表现

       强迫症的核心特征可概括为“重复”与“纠缠”。患者常陷入两类症状的循环——

       强迫思维:脑海中反复涌现违背意愿的念头。例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即便确认多次仍无法安心;对“1+1为何等于2”等无意义问题穷追不舍;站在高处时莫名产生跳下的冲动,却深知这种想法荒谬。这些思维如同“不速之客”,令患者陷入自我对抗的痛苦。

       强迫行为:为缓解焦虑而被迫重复的行为。如因恐惧污染而频繁洗手、洗澡;因担心出错而反复核对账目;走路时必须数着步数,若被打断便需重新计数。这些行为虽能暂时缓解焦虑,却会强化强迫循环。

       强迫症病因揭秘

       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多项研究揭示了其复杂性——

       遗传因素:家系调查显示,强迫症患者一级亲属的焦虑障碍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提示遗传易感性。

       神经生物学异常:患者大脑前额叶皮质、杏仁核等区域的功能失调,导致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例如,眶额皮层过度活跃可能加剧强迫思维。

       心理社会因素:童年创伤、过度严格的家庭教育、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可能成为诱因。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强迫症状源于焦虑情境与回避行为的条件反射固化。

       强迫症治疗方法

       强迫症的治疗需遵循“全病程管理”原则,通常需1~2年甚至更久。以下是主流干预手段——

       药物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是首选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缓解症状。需注意,药物起效需8~12周,擅自停药可能导致复发。

       认知行为疗法(CBT):暴露与反应预防(ERP)是核心技术。例如,让患者面对未锁门的情境(暴露),同时阻止其反复检查(反应预防),逐步降低焦虑阈值。研究显示,ERP的疗效与药物相当,且长期效果更佳。

       物理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磁场刺激前额叶皮质,改善强迫症状;脑深部电刺激(DBS)则适用于难治性病例。

       患者与家属的协作是关键

       治疗不仅是医生的责任,更需要患者与家属的共同参与——

       建立治疗联盟:家属需理解患者的“痛苦并非矫情”,避免指责或过度代劳。例如,当患者反复洗手时,可温柔提醒:“你已经洗得很干净了,我们试试转移注意力好吗?”

       生活管理: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瑜伽、慢跑)可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焦虑;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能转移对强迫症状的关注。

       正念训练:通过冥想、呼吸练习增强对当下时刻的觉察,减少对强迫思维的反应。例如,当强迫念头出现时,尝试以旁观者视角观察:“这个想法又来了,但它不代表真实的我。”

       社会支持有利于消除病耻感

       强迫症患者常因症状被误解为“矫情”或“懒惰”,导致社会功能受损。数据显示,约60 的患者因疾病失去工作或学业机会。因此,消除病耻感、推动公众理解至关重要——

       教育普及:通过科普文章、公益讲座传递科学知识,例如强调“强迫症≠追求完美”,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的疾病。

       职场与校园支持:企业可提供弹性工作制,学校可调整考核方式,帮助患者平衡治疗与生活。

       结语

       强迫症患者并非“异类”,而是被困在重复思维与行为中的普通人。通过科学治疗、家庭支持与社会理解,他们完全有可能打破循环,重获生活的掌控感。正如一位康复者所言:“强迫症曾是我生活的枷锁,但如今它成了我理解自我、接纳不完美的镜子。”让我们以科学为灯,以爱为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帮助患者走出强迫的迷雾,迈向更加健康、自由的生活。 (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