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新生儿手术 守住36℃生命线
□赵耀 屈虹

       36℃为何是新生儿的生命线

       首先是生理脆弱性,新生儿体表面积大(占体重8 VS成人3 )、皮下脂肪薄,散热速度是成人的4倍。低体温(<36℃)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衰竭。

       其次要警惕手术中的“失温陷阱”,麻醉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手术室低温环境、消毒液蒸发、切口暴露等因素叠加,术中体温可骤降2~3℃。研究显示,体温每降低1℃,术后感染风险增加30 。

       此前某院早产儿(体重1.8kg)因术中未使用加温毯,术后体温降至34.2℃,引发DIC抢救无效。因此,对于<2500g低体重儿,需将暖箱维持中性温度(32~34℃),否则体温<35.5℃时死亡率将会升高3倍;而对于<1500g的极低体重儿来说,体温波动>0.5℃便有可能引发呼吸暂停,术后需采用“鸟巢”体位+塑料膜覆盖减少散热。

       温度控制的普遍误区

       误区一:“短时间低温不要紧”

       错误认知:30分钟暴露无风险。实则,新生儿在22℃环境下仅10分钟,核心体温即可下降0.5℃。某患儿术中输注未加温液体(4℃),引发寒战导致术野出血量增加50 。

       误区二:“多盖被子就能保暖”

       过度包裹危害:厚重覆盖物压迫胸廓,潮气量减少40 ;湿热积聚引发“脱水热”(体温>37.5℃)。某家长用电热毯导致新生儿烫伤合并高热惊厥。

       误区三:“暖箱设定温度一刀切”

       早产儿管理盲区:将体重4kg与2kg患儿同置于32℃暖箱,前者可能过热,后者仍面临低体温。研究显示,个性化温控使极低体重儿存活率提升22 。

       误区四:“术中只关注手术操作”

       医护协作漏洞:外科医生聚焦术野,忽略护士未及时调整加温设备。某心脏手术因体温监测中断10分钟,患儿术后并发肺出血。

       科学保温方案

       通用原则:三重防线构筑。

       环境控制:手术室温度升至24~28℃,湿度55 ~65 。

       主动加温:辐射加温毯(设定38~40℃)+加温输液(37℃)。

       动态监测:食道或直肠核心体温探头,每5分钟记录数据。

       精准保温策略

       ≥2500g足月儿

       术前:皮肤接触(母亲怀抱≥1小时)提升基础体温0.3℃。

       术中:加温毯+头戴棉帽,四肢用棉袖套包裹。

       术后:用转运暖箱(32℃)送至ICU,2小时内复测体温。

       2000~2500g低体重儿

       术前:塑料膜覆盖躯干+“袋鼠式护理”维持体温。

       术中:双层加温毯(上层辐射、下层循环水)+加温呼吸机气体(37℃)。

       术后:暖箱湿度提升至70 ,减少不必要操作暴露。

       <1500g极低体重儿

       术前:出生后立即塑料膜全身包裹+预热转运暖箱(34℃)。

       术中:3M保温贴覆盖非术野皮肤+加温冲洗液(40℃)。

       术后:暖箱内“鸟巢”体位+持续核心体温监测48小时。

       技术升级:智能温控系统

       AI预测模型:根据体重、胎龄、手术类型自动推荐温控参数,误差<0.2℃。

       无线报警装置:体温偏离设定范围0.3℃时,联动调节加温设备。

       让每一个新生儿都有温度护航

       核心总结

       体重决定策略:从足月儿到极低体重儿,需建立“克级℃级”对应关系,拒绝粗放管理。

       技术人文融合:智能设备减少人为失误,但皮肤接触、家长参与仍是不可替代的“心理升温”。

       行业呼吁

       标准化流程:将体温管理纳入手术安全核查表,强制实施术前体温评估。

       多学科协作:成立新生儿体温管理小组,整合麻醉、护理、工程师智慧。

       家长行动指南

       术前沟通:要求查看手术室温控设备,确认加温方案。

       术后观察:警惕“手脚温暖假象”——若躯干体温<36℃,仍需紧急复温。

       体温,是新生儿手术中最易被忽视的“隐形手术刀”。守住36℃,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