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尿失禁的分型及护理
□谭政 邓艳梅

       尿失禁是一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s floor dysfunction,PDF),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五种慢性疾病之一,又被称为“社交癌”。国际尿控协会将其定义为一种经过客观证实的,不自主的经尿道漏尿的现象,包括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三种类型,最常见的是压力性。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尿失禁问题逐渐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研究证实,女性群体尿失禁的患病率远高于男性群体,女性患病高峰年龄为50~54岁。男性尿失禁常是前列腺增大的结果,或者由于手术或前列腺癌放疗导致控尿机制损伤引起。相比之下,女性尿失禁通常与膀胱或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有关,这种功能障碍通常发生在妊娠或分娩期间或绝经期。尿失禁不是威胁生命的疾病,但难以启齿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社会、心理、家庭、职业、身体和性功能等方面,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卫生问题。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尿失禁因类型差异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性功能方面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急迫性尿失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而压力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对患者性功能方面影响最大。

       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尿失禁分型——

       压力性尿失禁:又名真性尿失禁、张力性尿失禁,是指在没有膀胱逼尿肌收缩的情况下,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等)发生尿液不自主从尿道流出,此时膀胱逼尿肌功能正常,而尿道括约肌或盆底及尿道周围的肌肉松弛,尿道压力降低,可在任何体位及任何时候发生。其临床特点为咳嗽、打喷嚏、大笑或负重等腹压增加时发生不自主漏尿,常不伴尿意,80 患者可合并有盆腔脏器脱垂。

       急迫性尿失禁:指因膀胱病变引起膀胱收缩并产生强烈尿意的情况下,不能控制小便而使尿液流出,表现为伴有强烈尿意的不自主性漏尿。其临床特点为尿急、尿频、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和夜尿,正常饮水下排尿间隔少于2小时。

       混合性尿失禁:指既可以由尿急又可以由用力、打喷嚏或咳嗽等引起的不自主漏尿。其临床特点为同时合并存在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症状,常以某一种类型为主,症状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加重的倾向。

       其他:还有一些症状不能单纯归结为压力性尿失禁或急迫性尿失禁,但可以由类似的情况引起,包括:无意识性尿失禁,是指不伴有压力性或急迫性成分的尿液不自主漏出;持续性尿失禁,是指持续性不自主漏尿;夜间遗尿,是指睡眠当中尿液不自主流出;排尿后滴沥,是指紧随排尿后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充溢性尿失禁,又称溢出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指少量尿液从充盈的膀胱中不自主地流出,并非指一个症状或状态,更多地被用来描述与尿潴留有关的不自主漏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尿潴留,膀胱内压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持续或间断溢出;尿道外尿失禁,是指尿液从尿道以外的通道漏出(如尿瘘或异位输尿管)。

       尿失禁的诊断需要重视详细的病史资料和全面的体格检查,还有问卷调查、排尿日记、尿检、残余尿量的测定、尿流动力学、尿垫试验以及超声和影像学等资料,这些内容对诊断和疗效的评估以及指导护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尿失禁治疗与护理的关键是原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非常重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行为和物理治疗、非手术治疗护理、药物管理及应用以及尿失禁相关性皮炎的管理等等,具体方案的选择实施要依据病情由医患共同决策,让患者利益最大化。

       需要强调的是,尿失禁专科护理非常重要,其首要目标是保护患者肾功能、使患者能够长期生存,次要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代集束化护理是一种先进理念,关于尿失禁集束化护理策略有:行为干预、盆底肌训练、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间歇导尿、留置导尿和膀胱造瘘、扳机点排尿、挤压排尿、外部集尿器的使用、肠道膀胱扩大手术患者的护理、A型肉毒毒素膀胱壁注射治疗患者的护理、骶神经刺激治疗的护理以及口服药物的管理等等,不同的疾病,治疗和护理的侧重点各异。尿失禁专科护理指导患者接受正确的膀胱管理理念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做好患者心理支持,患者积极配合,医、护、患共同决策可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重视的是,尿失禁定期随访是早期发现并发症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需要定期随访,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达到保护肾功能进而保障生命安全的目标。 

 (四川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