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
泸州市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陈祥瑞
帮扶成绩
助力稻城县人民医院于2024年首次达到国家县级医院基本标准,内科消化专业成功申报县级重点专科;门急诊量大幅增长,运营效率节节攀升。
稻城县拥有雪山、冰川、森林、草甸、湖泊等自然景观,以亚丁景区闻名全球,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是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旅行者的向往之地。
7月的稻城草原,格桑花在风中摇曳。63岁的藏族牧民扎西(化名)牵着牦牛走过草场,步伐稳健有力。谁能想到,半年前他还因严重膝关节炎拄着拐杖,连马背都爬不上去。“是泸州来的医生给我做了手术,现在跟着牦牛群走山路都不费劲。”扎西摸着膝盖上浅浅的疤痕,眼里闪着光。
这个变化,源于泸州市人民医院医疗帮扶专家为他做的膝关节置换术。而这,也是甘孜州南部片区首例此类手术。自2022年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开展以来,泸州市人民医院4批共20名医护人员扎根稻城,用管理革新、技术突破和人才培育,让雪山脚下的医疗服务焕发新生。
从“跑断腿”到“一站式”
“以前办医保报销,要在门诊、收费处、医保科之间来回跑,现在在大厅‘一站式’服务中心,十几分钟就搞定了。”在稻城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刚办完业务的藏族群众桑珍举着单据,对窗口工作人员连连点头致谢。
这样的便利,来自帮扶团队带来的管理“手术刀”。“刚来的时候,发现医院科室职能交叉、流程烦琐,群众办事绕路,医生干事束手束脚。”帮扶院长陈祥瑞回忆。帮扶专家对标泸州经验,推动组织架构“扁平化”改革:例如把护理部、服务部等职能部门合署办公,新成立的慢病防治中心、肿瘤防治中心由院长直接牵头,还把值班安排、绩效分配等权限下放到科室。“以前调个班要层层审批,现在科室自己就能定,大家干事劲头足多了。”护士长泽仁拉姆说。
帮扶队带着泸州医院的“经验蓝本”,帮稻城县人民医院梳理修订了18项核心制度,将预检分诊、医保服务、病历复印、证明开具等业务整合到门诊大厅“一站式”服务中心,还建立起“周调度、月总结、季考核”的闭环机制。近三年来,该院新增或修订医疗质量、内控管理等制度120余项,2024年门急诊量达54304人次,住院患者1404人次,较上年分别增长1.35 和2.93 ,业务收入增长5.35 ,运营效率节节攀升。
从“看病难”到“能看好”
高原病、慢性病一直困扰着稻城群众。“以前透析要坐一天车去康定,来回折腾不说,费用也高。”患者翁姆(化名)介绍,2023年4月,在泸州帮扶专家指导下,稻城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建成投用,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免费血液透析900余人次,彻底结束了稻城没有血液净化技术的历史。
技术突破的故事不止于此。帮扶队以“专科建点、技术布线、质量铺面”的思路,让一项项新技术在高原扎根结果。2024年6月投用的健康体检中心成了“香饽饽”,牧民们骑着摩托车、开着拖拉机赶来,2025年1~5月就接待3965人,比2022年增长了523 。
更让群众振奋的是“从无到有”的技术跨越。疼痛康复中心在泸州专家连续驻点帮扶下,从“零基础”成长为能独立开展小针刀、神经阻滞术的特色科室。2024年,帮扶专家主刀完成甘南片区首例膝关节置换术,4名残疾群众术后重新站立,累计节约医疗费用10余万元。PRP(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技术成了高原膝关节炎患者的“救星”,数十名群众通过治疗摆脱了疼痛。
2022年以来,医院新技术一年一个台阶: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康复评估、CT三维重建、输尿管镜碎石术、机械辅助通气治疗、胰岛素泵精准治疗……覆盖药械、康复、内外科等多个学科,让藏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诊疗。
从“外来帮”到“自己强”
为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医院实施“金字塔”形“三员”培养计划,从全员轮训到骨干孵化,再到领军培育,层层筑牢人才根基。
每年组织全院干部职工开展医疗、护理、管理等全方位培训,帮扶队员和外聘专家轮流授课。推行“双导师制”,每位帮扶专家带3名本土人才,同时柔性引进“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骨关节外科等科室的4名专家,每季度来院教学查房、手术指导。选送优秀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涉及医院管理、急诊急救、血液透析等专业,成功培养5名学科带头人、10余名骨干,高原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重症均能熟练处理。
稻城医疗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群众看病少跑腿,医生干事有奔头,雪山脚下的健康防线越筑越牢。
本报记者 冯若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