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段慧
帮扶成绩
助力得荣县人民医院整合资源,建成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及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让高原急危重症救治有了“快速反应部队”,患者外转率降至1.79 。
得荣县地处金沙江畔,有太阳谷等景观,自然风光独特,峡谷、瀑布、森林等景观交相辉映,同时还保留着古朴的藏族民俗文化。
在川滇交界处的得荣县,这座距离成都1100多公里、曾是全国倒数第二个通公路的高原小城,过去群众看病常要奔波百公里外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如今,一支来自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组团式”医疗帮扶队,用技术与温情筑起健康屏障。“得荣县高原环境特殊,肾脏病高发,强日照也让白内障患者众多,我们就是要让乡亲们在家门口看好病。”得荣县人民医院院长段慧的话语道出了帮扶初心。
血透中心护生命
特色技术暖高原
“以前去外地血透,光路上就要耗两天,现在在家门口治疗,每次自付才20多元。”在得荣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肾友会”上,藏族大姐青措(化名)的感慨道出了患者的心声。这个被称为“生命工程”的血透中心,已成为尿毒症患者的希望之地。
2024年,泽仁(化名)被紧急送进县医院时,已陷入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的危急状态。这位做过喉癌手术,还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老人,病情复杂得让当地医生犯难。帮扶队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用彩超技术完成颈内静脉临时透析导管插管术,连夜开展血液透析。几天后,老人的呼吸平稳了,血压也降了下来。“要是搁以前,这样的重症只能转往上级医院。”参与救治的本地医生感慨道。
自2022年6月得荣县血透中心运行以来,这样的生命救援每天都在发生。截至2025年7月,中心累计完成血液净化治疗6979人次,年均达2697人次。政策兜底让患者单次自付仅20 ~ 30元,每年为每个家庭节约费用(含异地就医相关支出)超8万元,彻底改变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
针对高原特色病症,帮扶队还带来了“定制服务”。得荣县日照强、紫外线辐射大,白内障成为影响群众视力的“顽疾”。帮扶队依托眼科“造血式”帮扶开展“光明行”活动,不仅为当地患者免费手术,还吸引了云南、西藏等周边地区的群众前来就诊。累计筛查5000余人次,完成10批次手术,让1300余名患者重见光明。而“膝关节终末期疾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开展,已为50余名患者解除关节疼痛,成为外科响当当的“技术名片”。
五大中心筑防线
急诊救援显担当
“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医德高尚一心为民”——这面挂在得荣县人民医院墙上的锦旗,述说的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援。
2025年,李先生在进藏途中遭遇车祸。得荣县人民医院急诊团队10分钟内赶到现场,将生命垂危的他接回医院。家属未及时赶到,医院立即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多学科诊疗团队边抢救边制订方案。医护人员还自发组成“临时看护小组”,为李先生端水喂饭、翻身擦背。待家属从成都赶来时,李先生已脱离危险。“高原上的医生不仅救命,还暖心。”康复后,李先生专程飞回得荣送上锦旗。
这场救援的底气,来自帮扶队建成的“五大中心”。作为全州首批通过认证的“全国胸痛中心救治单元”,得荣县人民医院整合资源,建成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及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帮扶队从调研规划到人员培训全程参与,让高原急危重症救治有了“快速反应部队”。
传帮带育人才
精管理促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扶团队深知,高原医疗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本土人才。11名常驻帮扶专家化身“全科师傅”,通过“师带徒上门诊、师带徒讲课、师带徒做手术”,把技术手把手教给本地医生。“以前做不了的复杂穿刺,现在跟着成都专家练,我已经能独立操作了。”县医院年轻医生邓明燕说。
管理创新同样为医院发展注入动能,帮扶团队没有简单照搬经验,而是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管理制度“带土移植”到得荣,院长查房制度保障医疗质量,行政、后勤、绩效分配等30余项制度修订完成,让医院运行更规范高效。党建引领让发展方向更明确,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落实,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
“双语健康科普宣教更是架起医患‘连心桥’。”段慧说,医生们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解高血压防治知识,用生动案例演示急救技巧。这些带着高原温度的健康知识,走进了牧民的帐篷、学校的课堂,不仅提升了群众健康素养,更让得荣县人民医院声名远播。
从技术传承到管理革新,从能力提升到理念更新,“我们留下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能持续生长的医疗力量。”段慧说。
本报记者 冯若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