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2版(2025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帮扶单位

       泸州市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梁玉兰

       帮扶成绩

       助力乡城县人民医院建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全流程耗时优化至60分钟内完成,抢救成功率显著提升;2024年门急诊量达4.58万人次,零医疗事故,群众满意度攀升;创新“铁三角”模式,惠及三县15万居民,推动“三区”协同。


       乡城县以“白色藏房、桑披岭寺、香巴拉七湖”著称,白色藏房整齐排列,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宛如世外桃源。此外,乡城还是“中国藏族民间艺术之乡”。

       乡城县地处川西高原,曾面临医疗基础薄弱、人才匮乏、技术滞后等难题,危急重症患者转诊率居高不下。自2022年5月,四川省启动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以来,泸州市人民医院选派18名骨干医护人员组成帮扶团队,跨越近千公里奔赴高原。团队成员克服高反缺氧等身体不适,以“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扎根一线,用爱与专业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命的温暖与希望。

       技术攻坚

       填补高原医疗空白

     “以前,我们这里的危急重症患者大多需要转诊到外地,现在很多手术在家门口就能做了。”乡城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们感慨地说。帮扶团队抵达后,迅速瞄准县域医疗技术短板,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

       据统计,帮扶期间,团队共开展了膝关节置换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等47项新项目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引入,不仅填补了乡城县医疗技术的多项空白,更让当地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不仅如此,帮扶团队还成功完成了多例“县域首例”复杂手术,如颅内血肿清除术、急性阑尾炎合并妇科急症的腹腔镜联合手术等,标志着乡城县医疗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帮扶团队还建立了县-乡-村联动机制和120绿色通道,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急诊急救“五大中心”的建成与高效运转,让急性心梗患者平均入院至溶栓时间从原来的约70分钟大幅缩短至20分钟,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全流程耗时优化至60分钟内完成,抢救成功率显著提升。

       在众多成功帮扶案例中,极早产儿安安(化名)的救治故事尤为动人。7月5日凌晨,孕周仅31+5周、体重1800克的安安在乡城县人民医院紧急出生,生命垂危。

       帮扶团队迅速响应,梁玉兰第一时间协调产科、儿科专家做好急救准备。团队立即为安安实施保暖下延迟脐带结扎、塑料薄膜包裹保暖等措施,并在出生后5分钟内将其及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随后的13天里,帮扶团队为安安制订了周密的个性化治疗和集束化照护方案,包括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道等关键措施。在团队的日夜守护和专业治疗下,安安体重稳步增长至1900克,最终各项指标达标,顺利出院。

       育才固本

       锻造“带不走”的医疗人才

       帮扶团队深知,要真正改变乡城县的医疗面貌,必须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医疗队伍。因此,他们以“师带徒+多元赋能”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育才固本工作。18名专家与54名本地骨干签订了师徒协议,手把手传授影像判读、溶栓治疗等核心技术。同时,选派25名医护人员赴泸州进修,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大幅提升。

       在帮扶团队的指导下,乡城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了县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推动了骨科、中医康复科、放射科等科室的发展。此外,帮扶团队还建立了“请进来+送出去”机制,邀请泸州专家赴乡城开展学术交流15场,持续强化乡城县人民医院的“造血”功能。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本土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为乡城县人民医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成效显著

       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在技术攻坚的同时,帮扶团队还注重机制创新,通过智慧医疗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联动泸州市人民医院专家开展视频指导,累计完成疑难病例讨论12例次,实现了技术支援的“零延迟”。

       同时,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次挂号管三天”制度,优化急诊流程,年服务患者达4.7万人次,县域就诊率提升至3.1 ,三四级手术占比增长12.12 。

       此外,团队还编撰了《高原特色急救手册》,针对性解决地方病问题,如氟骨症、肺结核等,提升了本土应急能力。据统计,2024年乡城县人民医院门急诊量达4.58万人次,住院1608人次,手术173台次,三四级手术量、健康体检人次、业务收入等均较2023年增加3.5 ~6.8 。更为难得的是,全年实现了零医疗事故的目标,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帮扶团队还创新实施了“铁三角”模式,带动稻城、理塘医疗协同发展,惠及三县15万高原居民。她们推动泸州、甘孜、迪庆三地医疗团队构建了“三区”协同联动机制,为区域医疗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本报记者 顾钧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