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潘传亮
帮扶成绩
助力理塘县人民医院DTN时间(入院到溶栓开始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胸痛救治单元通过国家胸痛中心验证;建成全国海拔4000米以上首个“甘孜州高原睡眠呼吸障碍诊治中心”。
理塘县海拔较高,有“世界高城”之称。境内有格聂神山等自然景观,草原广袤、雪山巍峨,仓央嘉措的诗更为这里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理塘,藏式碉楼的金顶与雪山相映生辉。作为康南地区医学中心,理塘县人民医院的门诊楼前,总能看到背着藏毯、骑着摩托赶来就诊的牧民。这两年,越来越多的群众发现,曾经要到外地才能看的病,如今在县医院就能解决。
这变化的背后,是来自“组团式”帮扶团队的倾力付出。“‘缺氧不能缺精神’,我们希望一直坚守着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初心。”理塘县人民医院院长潘传亮说。
从“转院之困”到“本土救治”
“前不久我们遇到一个急性脑血栓患者,他本来想转院,我们坚持在理塘给他溶了栓,只有先溶栓才有希望。”潘传亮说,“治病救人就是要争分夺秒。”
卒中抢救的黄金窗口期仅有3小时,而溶栓治疗对医院设备、技术、人才等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帮扶前,理塘县人民医院因缺乏专业设备和技术,卒中患者不得不辗转数百公里至外地就医,不少人在路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建设标准化卒中中心,成了帮扶团队进驻后的“头等大事”。
记者了解到,如今医院的胸痛中心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标准化诊疗流程一遍遍打磨。针对高原血管疾病高发的特点,帮扶团队手把手教本地医生练技术,从病史询问到药物剂量调整,连溶栓时的点滴速度都反复示范。如今,医院的DTN时间已稳定控制在40分钟以内,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数据见证改变:2024年理塘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首诊溶栓率提高至57 ,曾经的“转院之困”,正被本土救治的希望取代。
从“短板制约”到“专科崛起”
作为覆盖甘孜州南部五县近30万群众的康南医学中心,提升综合诊疗能力是提高县域就诊率的核心。帮扶团队用“重点攻坚+特色填补”的思路,让理塘的医疗短板一步步变成服务长板。
在重点专科建设中,目前,心内科、骨科、妇产科、急诊科、外科已建成州级临床重点专科,胸痛救治单元通过国家胸痛中心验证。针对高原睡眠呼吸障碍高发问题,医院建成全国海拔4000米以上首个“甘孜州高原睡眠呼吸障碍诊治中心”。
记者了解到,理塘县曾经的医疗空白也正在逐步填补。在新建的血透中心,4台透析机不停运转,肾病患者不用再长途奔波到外地就医。这背后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宋小炜的坚守:刚到理塘时,他顶着头痛、乏力的高原反应,搬运沉重的水处理设备,自学设备维护技术,从零开始建起血透中心。更重要的是,他带着4名本地医护人员“每日查房教学、每周技术复盘”,如今这支出色的团队已能独立开展透析治疗,让6名肾病患者实现本地长期救治。
除了“师带徒”,帮扶团队还帮医院梳理修订800余项制度,形成《理塘县人民医院制度汇编》;推动信息化升级,国家电子病历三级标准达标、掌上医院APP上线,让高原群众享受到和大城市同质的便捷服务。“我们要的不是‘过客’,是能扎根理塘的‘本土专家’。”潘传亮的话,道出了帮扶的深意。三年来,帮扶团队累计举办学术讲座38次、教学查房142次,培训5200余人次,20名骨干赴成都进修,5人通过执业医师考核,4人晋升中级职称,3人晋升高级职称。
从“看病难题”到“健康希望”
在理塘县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来自拉波乡的患者瓦洛绒(化名)正用手机预约复查。“以前在外地做个CT要跑三天,现在在理塘就能做,省城专家常驻坐诊,太方便了!”他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如今,体检中心、中医康复科、精卫中心等相继投用,今年还将建成耳鼻喉科、病理科。专科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2024年县域内就诊率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大病不出县”的承诺正在变成现实。
作为区域医学中心,理塘正把优质资源向乡镇延伸——计划投入300万元的医共体集成平台建设,将让乡镇卫生院也能共享优质诊疗资源;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建的高原医学中心理塘现场研究基地,正联合攻关高原常见病防治,让科研成果服务本地群众。
潘传亮翻阅着患者数据说:“帮扶让我们从‘能看病’变成了‘看好病’。”草原上的风还在吹,经幡还在飘,但理塘的医疗图景已悄然改变——胸痛中心的灯光彻夜明亮,专科诊室的患者笑容温暖,本土医生的技术日益精湛……
本报记者 冯若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