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8版(2025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场健康的变革拉开序幕

       帮扶单位

       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陈洵

       帮扶成绩

       助力石渠县人民医院门急诊、住院及手术人次大幅增长,三四级手术占比显著提高,成功建成五大救治中心及急诊医学科等关键科室,医院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石渠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四川最偏远、交通最不方便的县之一,也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县,空气含氧量还不到平原地区的50 ,素有“生命禁区”之称。

       在川、青、藏三省区交界之处的石渠县,海拔高、地域广,医疗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当地群众饱受看病难、看病远之苦。然而,自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帮扶团队踏入这片土地,一场关于健康的变革便就此拉开了序幕。

       初心如磐

       初到石渠,帮扶团队即面临高原反应与生活条件艰苦的双重考验。稀薄的空气让队员们呼吸困难,夜晚的严寒更是让他们难以入眠。

       陈洵,作为此次帮扶院长,工作之余,他喜欢听听音乐,用自备的带音箱话筒轻唱几曲,以此放松身心;每天,他还会坚持练习八段锦,做一些轻微的运动,确保有良好的身体状态能应对高强度的工作。“石渠条件艰苦,但我们的使命光荣。”在陈洵的带领下,帮扶团队迅速融入当地,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帮扶工作。

       首例突破

       帮扶团队深知,要改变石渠医疗面貌,必须从技术革新入手。他们针对薄弱环节,如急诊急救、妇产科、外科手术等,制定了个性化帮扶计划,“缺什么就补什么”。

       一位77岁老人因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等多种重疾并发,生命垂危。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和高风险的手术,陈洵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和评估,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并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成功实施了复杂手术。这,是石渠县人民医院首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填补了当地外科手术的技术空白,更点亮了全县医疗技术革新的希望之光。术后,老人恢复良好,对帮扶团队感激不已。他说:“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么好的医疗服务。”

       随后,在石渠县,一系列首例手术成功实施。遇到被牦牛角顶伤致腹腔内容物脱出的患者,帮扶团队迅速行动,进行腹腔镜下探查手术;面对多例妇产科大出血患者,他们也果断主导抢救。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患者均完全康复。

       双管齐下

     “要真正改变石渠县的医疗面貌,必须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同时发力。”陈洵说。在技术上,帮扶团队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了一批本地医疗骨干。丹根和阿尔伍良通过在金牛区人民医院进修和帮扶学习,从“跟班学徒”成长为科室骨干,分别独立完成部分骨科手术和独立开展常见的痔疮手术。

       同时,帮扶团队还积极引入新技术、新项目,如远程医疗协作平台、微创手术技术等,弥补了当地技术短板。通过远程医疗协作平台,石渠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可以与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的专家进行实时交流和会诊,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

       在管理上,帮扶团队引入现代化医院管理理念,完善医疗质量控制、院感防控等制度。他们协助石渠县人民医院建立了规范的诊疗流程和操作规范,加强了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同时,他们还开展了“医疗质量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数据见证

       2024年,石渠县人民医院全年门急诊共诊治患者59818人次,较上一年度增长了40.86 ;住院病人2935人次,增长了35.5 ;手术349台,增长了30.71 。其中,三四级手术(中大型手术)占比增长了34.78 ,病人外转率明显下降。

       这些数据的变化,是帮扶成效斐然的最好见证。此外,通过引入新技术、新项目和完善管理制度,医院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情深谊长

       在帮扶过程中,帮扶团队与当地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仅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在生活中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也成为了推动帮扶工作不断深入的重要动力。

       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医院计划进一步拓展帮扶领域和内容,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同时还将积极探索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本报记者 顾钧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