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7版(2025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把人才培养作为帮扶核心

       帮扶单位

       甘孜州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刘军

       帮扶成绩

       助力白玉县人民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共25项,建成全州领先的血液透析中心及高压氧舱,医院管理水平跻身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第四名。


       白玉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横断山脉北段,金沙江上游东岸。白玉系藏语译音,意为吉祥盛德的地方。

     “过去做透析要赶三天的路,现在县医院就能治疗,还有专家定期来指导,这真是救了我们肾病患者的命啊!”在白玉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一位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激动地说道。

       很难想象,几年前的白玉县还是个医疗技术落后、医疗人才紧缺、环境简陋,群众看病常常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外地就医的地方。那时的医院,别说开展血液透析这样的专科治疗,就连基础的手术治疗都有点困难。

       直到2022年,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甘孜州人民医院各科室的31名医疗专家在甘孜州人民院长刘军的带领下正式启动“组团式”医疗帮扶后,情况才得以改变。

       破诊疗困境,建高原救命通道

     “以前很多透析病人要跑几百公里去做透析,太耽误时间了。”一位医生回忆道。但在2023年12月,随着白玉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通过评审,这一困境成为历史。2024年1月,首批患者走进明亮干净的透析室。截至2025年5月,该中心已接诊1240人次,开展普通透析1033人次、血液滤过207人次。

       同时,帮扶团队还带来了25项新技术,如急性脑梗溶栓治疗、特殊血管通路建立等。29岁的牧区青年青批(化名)就是受益者之一。2024年,他因患有严重肾病,血管条件极差被紧急送医。“当时他的肌酐值高达1120μmol/L,随时可能心脏骤停。”帮扶专家李源回忆,“我们果断实施全县首例股静脉置管术,用大腿血管建立透析通路。”术后第3天,青批的肌酐值降至486μmol/L,转危为安。

       育本土骨干,留带不走的医疗队

     “高原医疗的根,要扎在本土人才心里。”帮扶专家们始终坚持要“输血”更要“造血”,把人才培养作为帮扶核心。

       团队创新“一对一师带徒”机制,专家与本土医护签订带教协议,从病历书写到手术操作全程指导。通过学术讲座、手术带教、病例讨论等形式,为医护人员搭建学习平台。在帮扶专家的带动下,2022至2024年间,34名医务人员成功晋升上一级职称,一批能独当一面的本土骨干逐渐成长。

       为了让高原的医生能及时得到上级专家的指导,白玉县人民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平台。如今,本土医生通过屏幕就能与省级专家研讨疑难病例,患者不出县即可获得三甲医院的诊疗建议。

       一次,一位罕见病患者让当地医生难以决断治疗方案。通过5G远程会诊平台,省级专家在线调阅电子病历、分析影像及检验数据,最终制定了精准的治疗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病情显著好转。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本土医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从依赖远程指导到逐步掌握常规手术,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正在雪域高原扎根壮大。

       优服务网络,守万家健康底线

       2023年9月,白玉县人民医院的健康体检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结束了当地没有专业体检机构的历史。中心运行以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优化流程,实现了“一站式”高效服务。

     “以前体检要去外地,现在手机上预约,当天就能查完。”盖玉镇水电七局一位刚做完入职体检的员工说道。体检中心区域标识清晰,从预约登记到报告解读形成完整闭环。专家会对每份报告进行系统分析,包括临床指标解读、异常值分级警示及个性化健康管理建议。截至2025年5月,中心已完成3137人次体检,让“早发现、早治疗”理念深入牧区。

       在公共卫生方面,医院组建“背囊化应急小分队”,配备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制定了专门的应急预案,随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帮扶专家还带领团队深入乡村,定期开展“送医下基层”义诊、结核病筛查等活动,把健康服务送到了草原上的帐篷里。一次义诊中,专家团队刚到达偏远牧村,就看见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等候。“你们大老远来给我们看病,真是太感谢了。”一位老大爷接过药品时激动地说。

       急救体系也得到全面提升。医院与乡镇医疗机构构建协同救治网络,通过专用电话和工作群实现远程指导。有一次,偏远村寨的一位患者突发疾病,乡镇的医疗机构立即联系白玉县人民医院专家。专家了解情况后立即给出指导方案,并在转运途中持续调整治疗方案,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如今的白玉县人民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管理能力在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排名第四。在帮扶专家和本土医护的共同努力下,高原医疗的种子已经发芽结果。

本报记者 顾钧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