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徐英
帮扶成绩
助力新龙县人民医院在2023年度“组团式”考核中荣登医院管理能力提升红榜,在2024年全州放射技能竞赛中获三等奖。
新龙县雅砻江纵贯全境,有措卡湖等景点,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寺庙,宛如仙境。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自然风貌和古朴的藏族民俗。
6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任春琼带领由神经外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等10个学科专家组成的17人医疗团队,赴新龙县开展“宜新情·博爱送万里”大型义诊活动。这支精锐医疗团队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健康科普宣教和医疗物资捐赠等务实举措,将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直接送到高原群众家门口。
自2022年6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帮扶新龙县人民医院以来,新龙县人民医院在“组团式”帮扶团队的助力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健康宣教、医院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科建设与技术提升
筑牢医疗根基
在“组团式”医疗帮扶的强力推动下,新龙县人民医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颌面外科护士长、新龙县人民医院院长徐英介绍:“通过系统性帮扶,我们已成功建成州级临床重点专科妇产科,以及康复科、儿科两个县级重点专科。”
输血科、感染科、健康体检与管理中心、急诊急救“五大中心”的建成显著提升了救治能力。随着胃肠镜室、高压氧治疗中心的投入使用,以及妇科、眼科等专科门诊的开设,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不仅如此,帮扶团队带领医院开展了无痛胃肠镜检查、妇科微创手术等68项新技术。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医院门急诊量达68422人次,住院量3934人次,开展住院手术228台(其中三四级手术63台)。患者外转率持续下降,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卫事件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人才培养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面对本地技术人才稀缺的现状,新龙县人民医院实施“外引+内培+共进”的培养计划,为医院发展注入新活力。
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共选派150余名骨干赴宜宾、甘孜、成都、浙江等地进修和短期培训、跟岗学习,培养出学科带头人5名。这些学成归来的医务人员,成为医院的中坚力量。
4月底,一名孕龄仅有30周的孕妇突发羊水破裂,经超声证实为双胎横位,手术风险和新生儿救治成功难度极大。“我来做手术!”2024年底刚进修回来的妇产科主治医师向多雯沉着冷静,带领本地医护团队,成功实施剖宫产手术,并协同新生儿科对极低体重双胎实施抢救,最终母婴平安。
徐英说,医院每年开办县域内执业(助理)医师考前集中培训班。三年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37人,其中执业医师16名,助理医师21人。
健康宣教与爱心传递
守护群众健康
在新龙县,“阿妈啦小课堂”已成为当地群众最喜爱的妇幼健康科普品牌。这个暖心平台的诞生,源于2022年第一批帮扶队员、新生儿科主治医师古丽的发现——当地3岁以下儿童贫血率居高不下,孕产妇保健意识薄弱,普遍存在不产检、用糌粑替代母乳喂养等问题。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医学知识,或许能改变现状。”古丽的提议得到了积极响应。帮扶团队创新采用“短视频+藏语讲解+线下互动”模式,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从孕产保健到包虫病防治,每一批帮扶队员都持续丰富着课堂内容。
帮扶工作远不止于此。宜宾援新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成员带头参与周末下乡义诊,开展疾病筛查、健康咨询、科普宣传、送药上门等活动50余场,累计服务3500余人次,发放4万余元药品。更令人感动的是,医疗队自发成立“白衣暖新+1℃”爱心组织,不仅送医送药,还捐赠衣物500余件、募集善款数千元,让温暖如春风般吹遍高原每个角落。
医院管理革新
提升服务质量
目前,医院已经建立完善医院管理制度51项,让医院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同时,通过互联网+医疗模式,新龙县人民医院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建成远程影像诊断系统、远程心电诊疗系统,出具远程诊断报告共3万余份。“以前遇到复杂病例,我们镇医院经常要连夜把患者往市里转。”向多雯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远程会诊系统说,现在通过这个平台上传CT片子、心电图,很快就能收到专家出具的诊断报告,为患者争取了救治时间。
在2023年度“组团式”考核中,新龙县人民医院荣登医院管理能力提升红榜;在2024年全州放射技能竞赛中获三等奖,这些荣誉是对医院管理工作的肯定。
徐英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合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新龙县群众构筑更坚实的健康屏障。
本报记者 李妍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