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就医难”到“医路畅”的转变

       帮扶单位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王亚波

       帮扶成绩

       助力甘孜县人民医院开展80余项新技术;6个科室获评州级重点专科,建成全州唯一县级医院病理科;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全面建成提质;搭建全州首个县级医学会,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执业医师持证率显著提升。


       甘孜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中格萨尔王城是为纪念藏族英雄格萨尔王而建,重现了当年王城的繁华。此外,大金寺等宗教建筑也彰显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

       6月的风带着丝丝凉意,因医疗帮扶而燃起的“健康之火”却格外温暖。自2022年5月“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启动以来,一支由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牵头,联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组成的医疗团队,跨越千山万水,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无私的关爱带到了这片高原。

       微创技术获突破

       今年6月,甘孜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室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紧张上演。患者是一位来自德格县竹庆镇的藏族同胞,因高处坠落导致重伤,多处肋骨骨折,还伴有创伤性血气胸、锁骨粉碎性骨折及脑震荡,更复杂的是,他长期生活在高原,患有慢性高原病及高血压、糖尿病,手术风险极高。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组团式”帮扶专家带领甘孜县人民医院的医护团队,为他实施了高难度的胸腔镜微创手术。

     “当时我痛得几乎要失去意识,是医生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术后,患者扎西(化名)含泪说道。这是甘孜县人民医院开展的首例胸腔镜微创手术,该手术为高原危重胸部创伤患者带来了生机。

此外,医院还成功实施了首例泌尿系结石软镜微创手术、首例纤支镜检查、首例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手术等。这些技术的成功开展,不仅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水平,更为高原地区的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以前这样的手术要去康定或者成都做,路途遥远不说,花费也高。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了,真是太方便了!”患者家属感激地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成功开展,让当地患者无须长途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甘孜县人民医院王亚波院长说道:“这些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显著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更让当地医护人员接触到了前沿技术,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学科人才共发展

     “组团式”医疗帮扶不仅带来了高难度的手术技术,更推动了甘孜县人民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协调发展,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在学科建设方面,帮扶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医院妇产科、儿科、呼吸内科、骨伤康复科获评州级重点学科,急诊科获评县级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完成复诊,中医科及体重管理门诊开科,普外科、血透室也于今年7月初通过了州级重点专科现场评审。在人才培养方面,帮扶团队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构建了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查房、学术讲座、“一对一”导师带教等方式,举办各类专题培训讲座80余场次,累计培训医务人员2000余人次。同时,利用“华西云课堂”线上平台,常态开展远程医疗培训500余人次,让当地医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最新的医疗技术和理念。

     “帮扶专家不仅手把手教我们做手术,还教我们如何管理科室,如何与患者沟通。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匪浅。”甘孜县人民医院的一位年轻医生感慨地说。在帮扶团队的指导下,医院引进了专业人才107人,选派25名骨干赴帮扶单位进修,执业医师持证率显著提升。

       管理服务新升级

       在医院管理方面,帮扶专家深度参与医院管理工作,融合三家帮扶单位的先进管理理念,修订了40项规章制度,推行“绩效考核+成本控制”模式。2025年5月新考核方案落地后,科室运营成本下降了15 ,行政效率提升了40 ,实现了医院的规范化管理。

       同时,医院还开展了院内多学科诊疗(MDT)服务,加强了科室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提高了疑难病症的诊疗水平。通过多学科专家的共同讨论和会诊,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效果;优化门急诊流程,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推动信息化建设,打造“一站式”结算、分时段预约等服务,患者就医耗时缩短了40 ,2025年健康体检量同比增长了30.13 。

     “现在看病方便多了,不用排长队,还能在手机上预约挂号。医院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也非常热情。”一位患者满意地说。管理服务的升级,让患者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本报记者 顾钧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