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
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程振宇
帮扶成绩
培养37名本土骨干,升级医院信息系统,改善就医条件,助力道孚县人民医院康复科、血液透析中心等实现从0到1的跨越式发展。
道孚县以道孚民居闻名,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藏、汉建筑艺术精华,色彩鲜艳、装饰精美。此外,八美草原、墨石公园等自然景观也极具特色, 墨石公园的石林地貌让人仿佛置身异域星球。
7月的道孚,317国道两旁的油菜花铺成金色海洋,墨石公园附近的青稞田在风中泛起绿浪。道孚县人民医院院长程振宇站在门诊楼前,看着就诊的当地群众来来往往。
作为甘孜州18名“组团式”帮扶院长中唯一来自浙江的代表,他即将结束为期三年的帮扶工作,但浙江与道孚的医疗情缘,早已在这片高原扎下根来。
授人以渔
2023年12月,作为浙江省“组团式”医疗帮扶队第二批成员,金华市人民医院俞静云初抵道孚,高原反应便扑面而来——持续的胸闷与失眠,让他真切体会到自然条件的严酷。但当他走进新生儿科病房,看着那些尚未启封的暖箱与设备,使命感油然而生:“必须让这些设备真正运转起来!”
道孚县人民医院虽已完成新生儿科硬件升级,专业人才的匮乏却成为发展的桎梏。俞静云明白:援川,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送设备”,而是要“传技术”。于是,医疗队连夜编制设备操作手册,开展新生儿复苏专项培训,想把一身本领真正留在这片土地。
“罗雪莲,手腕再稳一点,探头角度稍微调整一点……”这位刚参加工作的彝族医生,曾因手法生涩急得红了眼眶。在来自浙江金华婺城区人民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章锦洪的“理论+实操”培训下,从“跟学”到“独当一面”——如今,她已能独立完成心脏、乳房、甲状腺、妇科、产科等多项超声检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年来,团队创新“师带徒”“跨省进修”模式,培养37名本土骨干,让技术真正“扎根”高原。
默契配合
随着在道孚县人民医院的时间越来越长,援川队员越来越适应这里的环境,与当地医护团队的合作也越发默契。
2025年4月,一位名叫泽仁德吉(化名)的高危孕产妇被紧急转诊至道孚县人民医院。47岁高龄、疤痕子宫、重度子痫前期(全身高度水肿如吹胀的气球)、胸腔积液、心包积液、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任何一项都足以致命。
在这个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金华市人民医院援川医生方俊玲决定让本地医生刘美担任主刀。她深知,援川的终极意义不仅是“输血”,更是“造血”。方俊玲站在刘美身边,指导每一步关键操作。最终,刘美成功完成了这台在高原堪称“不可能的手术”。
目前,医院妇产科医生可独立开展腹腔镜手术,消化内科实现无痛胃肠镜检查自主化,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成为医院发展核心力量。
在一年半的支援期结束后,来自金华市婺城区人民医院的童宝兵医生决定继续留下,“我的康复理念尚未真正在道孚得到推广。”
童宝兵到来之前,康复医学在道孚县几乎是空白,医院的康复治疗室和训练室长期空置。童宝兵将两间小诊室改造成康复治疗区域,从针刺、推拿、艾灸等病人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法入手,逐渐打开了在当地的口碑。
孕产妇救治中心在浙江专家帮扶下,2024年分娩量增长30.23 ,手术量增长79.59 。健康管理中心全年完成体检8962人次,增长41.69 ;眼科实现白内障手术“零的突破”;康复科从无到有开展肢体功能康复,让偏瘫患者重拾生活希望。
最让群众受益的,莫过于血液透析中心的建成投用。这项家门口的“救命工程”,不仅免去了患者长途奔波之苦,更大幅降低了治疗费用,真正实现了“治疗不出县”的目标。
未来可期
在道孚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高压氧舱成了特别的“健康保障”。“高原反应、脑损伤都靠它,去年救了不少人。”负责人介绍,这台高压氧舱,成了群众口中的“救命舱”。
一名来自内地的游客突发高原脑水肿,送医时意识模糊,医院立即启动高压氧治疗,三天后他便转危为安。“高原病救治不能等,高压氧舱让我们有了底气。”程振宇说。
“以前心梗只能转院,现在县医院就能溶栓!”说起胸痛中心的变化,道孚群众扎西竖起大拇指。自2023年胸痛中心创建以来,已成功为4例心梗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目前该中心已进入省级胸痛中心认证申报阶段,成为帮扶团队“强学科”的缩影。为让服务更便捷,医院利用对口支援资金升级了医院信息系统,投入200万元实现自助挂号、刷脸支付;用250万元改造产房和产科病房,添置设备,让就医环境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 伍方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