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郭燕妮
帮扶成绩
助力雅江县人民医院成功构建并高效运行“五大中心”,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1项,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在全州率先达到国家3级标准。
雅江县位于康巴地区腹地,是雅砻江中游重要的节点城市,也是川藏线上的重要驿站。
清晨的318国道雅江段,车流如织。雅江县人民医院急诊楼前,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至——帮扶团队与本地医护人员迅速接力,将一名车祸伤员送进创伤中心。这是这座位于318国道重要关口的医院的常见情形。
自2022年“组团式”帮扶启动以来,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的19名骨干扎根雅江,以“雅江所需、宜宾所能”为原则,与本地医护人员携手,让高原医疗实现“跨越式”提升:门急诊人次增长61.91 ,手术量增长82.14 ……在汉藏医护人员的坚守中,雅江县人民医院已成为过往旅客及5万本地群众坚实的健康保障。
地域与价值
雅江县城与318国道仅一江之隔。“此生必驾318”,这句话深入人心,“说走就走的旅行”给雅江县人民医院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318国道车流量大,车祸、高原急症频发,以往急危重症患者需转运至140公里外的上级医院,现在‘五大中心’就能直接救治。”院长郭燕妮望着急诊通道里的指示牌,语气里满是欣慰。
三年来,团队靶向攻坚,推动“五大中心”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2024年12月通过市级评审)、创伤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后三者2024年12月通过州级评审)协同运转,急救响应时间大幅缩短。仅2024年,就成功救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数百例——从心梗患者的紧急溶栓,到高原早产新生儿的接力抢救,318国道旁的“生命防线”越筑越牢。
“以前最怕在路上出事,现在知道雅江医院能治,心里踏实多了。”常年跑318线的货车司机老王说,去年他的同伴突发脑梗,在卒中中心1小时内完成溶栓,“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压力与突破
手术室里,本地医生献强刚正独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而三年前,这样的手术在雅江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年间,31项新技术新项目落地,填补了多项“空白”:全县首例全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首例颅内血肿清除术成功完成;膝关节置换术累计开展172例,让骨关节病患者告别长途奔波;自体血回输、腹腔镜脾切除、大隐静脉曲张激光治疗等先进技术相继扎根。
手术量的变化更直观:从2022年的168台次增至2024年的306台次,其中代表高难度的三、四级手术从84台次猛增至196台次,增幅达133 。
“过去,患者更倾向前往上级医院排队候诊;现在,县医院能做的手术,技术不比外面差。”普外科主任毛利刚感慨道。2023年该科室获评县级重点专科,2024年急诊科、呼吸内科也相继跻身县级重点专科行列。
智慧与传承
血液净化中心的透析机平稳运转,尿毒症患者李大叔正在接受治疗。“以前隔几天就要去成都透析,现在医保报销后每次自付32元,在家门口就能治。”他说的这个中心,是宜宾市2023年投入303万元援建的,2024年7月启用至今,已服务13名患者、完成透析900余人次。
科技赋能不止于此。2024年11月,投入242万元的应急保障智能微电网系统投用,医院屋顶的光伏板在高原阳光下发电,2025年1~5月已发电35217千瓦时,为手术、急救提供了“双保险”。电子病历应用水平更是在全州率先达到国家三级标准。
“技术要留下,得靠‘传帮带’。”帮扶团队创新“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模式,累计培育本土人才18人,储备学科人才8人,培养学科带头人7人。9名医护赴宜宾跟岗学习,5人通过执业医师考试,3人晋升主治医师,3人晋升主管护师。
默契与联结
雅江县2024年发生的火灾令人揪心,县里对森林防火高度重视。2025年的森林草原防灭火“百日攻坚”行动中,帮扶队员响应号召,背起行囊,下沉到八衣绒乡和木灰村,与藏族群众同吃同住同防。
95天里,他们不仅守护着绿水青山,更用医疗知识帮助村民、解答健康疑问。
这样的联结,在义诊中更显深厚。三年来,团队深入偏远乡村义诊20余次,为藏族群众量血压、查身体,用藏汉双语普及健康知识。在结核病攻坚行动中,他们完成筛查9928人次,规范治疗6人,用脚步筑牢公共卫生防线。
“我们和本地同事就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郭燕妮说。当首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时,汉藏医护人员一起竖起大拇指;当微电网首次为医院供电时,大家惊奇地欢呼;当看到患者康复后献上的哈达,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欣慰。
本报记者 伍方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