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色曲河畔 高原医疗启新篇

       帮扶单位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周超

       帮扶成绩

       助力德格县人民医院在全州县级医院中率先落地AI辅助诊疗系统,创新打造“人工智能+高原特色+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建成全州县级医院第一家“5G+”远程ICU,大幅提升危重症救治能力。


       德格县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区,县城内德格印经院是涉藏地区三大印经院之首,保存了大量的藏文古籍和经典,被誉为“藏文化大百科全书”。此外,雀儿山等自然景观雄伟壮观。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金沙江支流色曲河蜿蜒流淌。河畔的德格县城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这里的藏族人民孕育了灿烂厚重的文化。然而,高海拔与偏远的地理位置,曾让优质医疗服务成为当地群众心中深切的期盼。近年来,随着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县医院工作的深入推进,一场医疗变革正在色曲河畔悄然铺展,为高原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公益手术,让患者重获希望

       色曲河见证着德格县人民医院一次次温暖的公益行动。

     “卡卓、卡卓!(藏语:谢谢)”近日,藏族大姐呷玛(化名)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她意外地发现自己可以不再依靠助行器行走,激动地不停向一旁的医生道谢。

       今年6月30日至7月3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专家曹飞、刘程俊专程前往德格,开展第十期“站起来”骨科公益手术活动。短短4天里,专家团队为长期受膝关节、髋关节疾病困扰、行走困难的患者集中实施公益手术,呷玛便是其中的受益者。术前,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德格县人民医院院长周超统筹多学科诊疗团队(MDT)为患者进行细致检查,量身定制个性化手术方案;术后一周,又特邀成都市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的康复专家团队,为患者提供专业康复指导。截至目前,这一公益手术活动已让130名患者重新“站起来”。

       受地域环境影响,高原上白内障患者较多。今年5月,德格县人民医院开展第九期“亮起来”白内障公益手术活动,35名患者通过微创手术重见光明。术后,专业团队对他们进行长期随访,全程保障视力恢复效果。该项目自启动以来,累计为全县近500名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复明手术。

       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德格县人民医院“活下去”行动也名副其实。该院血液透析中心的顺利运行,结束了他们奔波外地治疗的艰辛,目前已服务患者6000余人次。去年11月,医院还在全州率先开展了大隐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救治患者6人。这些常态化开展的公益手术和专项医疗行动,实实在在地筑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防线。

       智慧医疗,高原诊疗新突破

       面对高原医疗的诸多挑战,智慧医疗技术在色曲河畔落地生根,带来了诊疗模式的革新。

       今年3月,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组团式”帮扶团队和成都高新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德格县人民医院在全州县级医院中率先落地AI辅助诊疗系统。这套系统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与高原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需求,并融入了中西医结合诊疗经验,实现了“人工智能+高原特色+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

       智慧医疗的突破不止于此。去年9月,德格县人民医院建成了全州县级医院第一家“5G+”远程ICU,大幅提升了危重症救治能力。同时,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通过了电子病历3级评审。“未来,医院还将乘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东风,联动县域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搭建‘州-县-乡智能诊疗协作网’,推动远程会诊全覆盖,让农牧民在家门口享受‘智慧医疗’的便利。”周超透露。

       帮扶接力,共筑健康防线

       色曲河奔流不息,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的接力棒也在德格县人民医院一棒接一棒地传递。

     “师带徒”是帮扶接力的核心。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师带徒”45人次。通过这种方式,本地医护快速成长:外派进修人员返院后开展了血液透析、腹腔镜手术等20余项新技术;放射科在2024年度甘孜州放射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今年,医院宣讲团队在全州宣讲大赛中获二等奖,医保团队在全县医保政策宣讲技能比拼中获一等奖。

       帮扶团队与本地医护人员共同发力,更推动了医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新建了重症医学中心、中医骨伤科等;州级重点专科达到5个,县级重点专科7个;患者满意度不断提升,2024年以来收到12345州长信箱表扬信15次。

       如今,随着各方帮扶力量的倾情投入,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切实提升了就医体验。

本报记者 蒲晓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