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红房子见证我们双向奔赴

       帮扶单位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杨海

       帮扶成绩

       助力炉霍县人民医院成功打造以传统康复结合现代康复为特色的专科,成功创建3个州级重点专科;帮扶团队累计完成诊疗22306人次、实施手术393台、引进并开展新技术60项。


       炉霍县拥有宗塔草原等景观,展现了独特的藏族文化风貌。同时,生态环境优美,是众多候鸟的迁徙栖息地 ,为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马古道之重镇。

       炉霍县特有的藏家红房子在高原炽热的阳光下格外醒目。

       县人民医院的门诊楼前,记者见到了该院党支部书记拉旺邓登和院长杨海。曾参与援非的杨海,两年前带着“红房子里种希望”的初心来到炉霍,和帮扶团队一起在这片土地上写下温暖的诗行。

       一个双向的约定

       2023年6月,来自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杨海刚抵达炉霍时便面临一个棘手的任务——20多名孩子的唇腭裂手术。

       杨海坦言当时内心充满担忧,20多个小孩都要在高原上做全麻手术,而且之前县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没有一次做这么多台高风险手术的经验。庆幸的是,帮扶团队与当地医生的配合非常默契,顺利完成全部手术。

       帮扶团队中,来自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的主治医师张甫枭全年开展新技术“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30例,协助完成“白内障晶状体植入术”28例,让藏族群众在家门口重见光明。“以前做个小手术都要跑康定市,现在县医院的专家技术好得很。”79岁的她姆婆婆术后竖起大拇指。

       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连续4年帮扶及浙江玉环中医院支持下,炉霍县人民医院成功打造以传统康复结合现代康复为特色的专科。2024年5月,骨科、康复科、肛肠科获批州级重点专科,口腔科通过县级重点专科验收,实现专科建设“零的突破”。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牵头,携手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成都第一骨科医院组建的22人帮扶团队,用三年时间让炉霍县人民医院实现蜕变:2025年1~4月手术量同比增长30 ,成功创建3个州级重点专科,救治危重创伤患者228例……帮扶团队累计诊疗22306人次,完成手术393例,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等60余项新技术。

       一次难忘的转诊

       目前,炉霍县人民医院完成国家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网络注册,建成后的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已成为高原群众的“生命线”。

       妇产科主治医师殷金凤记得,2024年那个风雪天,一名藏族产妇早产双胎,娩出后弟弟小双(化名)出现呼吸困难。“立刻启动MDT多学科救治!”杨海带领麻醉科、儿科团队赶来,紧急救治新生儿。经过紧急抢救,产妇和新生儿转危为安。但小双因为肺部发育不全,经远程会诊仍需转往甘孜州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

       救护车在积雪的山路上颠簸,海拔3000多米、4个小时的路程中。医护人员轮流给小双做间断正压给氧,持续输液监护,他们一路晕车呕吐,用光了车上所有黑色塑料袋。

       当救护车终于抵达甘孜州人民医院,把小双平安送进新生儿病房时,这群刚从高原风雪中闯过来的医者,累得直接瘫倒在走廊上。“只要孩子没事,值了。”

       一段深刻的情谊

     “帮扶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和当地医护人员的双向奔赴。”杨海常说。刚到炉霍时,他便与拉旺邓登达成共识: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在炉霍,66份“师带徒”协议让技术得以传承。三年来,帮扶专家累计举办学术讲座44次、教学查房157次,培训5690人次,22名骨干赴成都进修,6人通过执业医师考核,3人晋升中级职称,3人晋升主管护师。

       张甫枭的“徒弟”王斌,如今已能独立开展翼状胬肉切除术。“张老师带教时连缝合的力度都手把手教,现在患者都说和成都专家做的一样好。”王斌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要点。

       除了“传帮带”,医院还通过州人才政策引进骨科主治医师,返聘主任藏医师,让本土人才队伍既有“新鲜血液”,又有“经验智囊”。“我们要的不是‘过客’,是能扎根炉霍的‘本土专家’。”杨海说。

       一种割不断的情缘

       在炉霍的红房子里,公益救助的暖光从未熄灭。

       截至目前,帮扶团队开展义诊56次,服务7271人次,完成结核病筛查11584人次、艾滋病筛查2905人次。“唇腭裂公益救助行动”为33名患儿完成手术,最小的仅4月龄;“髋膝爱心工程”为近20名患者提供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救助,让他们重新站立。

       如今,投资3900万元的住院综合楼即将启用,州级重点专科持续精进,智慧医院建设稳步推进。红房子里的灯光依旧明亮,正如帮扶团队带来的希望,在高原上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 伍方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