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5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三年时光 一路生花

       帮扶单位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曾昊

       帮扶成绩

       助力丹巴县人民医院三、四级手术量增长51.29 ,患者外转率下降25.7 ,6个空白学科从无到有。


       丹巴县位于甘孜州东部,是甘孜州的东大门之一,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是藏、汉、羌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区。

       清晨的阳光洒在丹巴县人民医院的外墙上,手术室内,外科医生罗成杰正熟练地操作腹腔镜器械——这项曾依赖外地专家的技术,如今已能由本土团队独立完成。这背后,是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组成的“组团式”帮扶队,用三年时间在丹巴写下的“健康答卷”。

       自2022年6月进驻以来,17名来自成都的专家带着技术与热忱,扎根丹巴这片高海拔土地。他们不仅填补了学科空白、提升了诊疗能力,更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让高原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来自成都的医疗技术和服务。

       精准布局

       丹巴县地处甘孜东部,山高路远,医疗基础薄弱。“帮扶不是‘撒胡椒面’,得瞄准最急缺的‘痛点’。”帮扶队队长、医院院长曾昊记得,帮扶队刚到丹巴时,医院连独立开展脑卒中溶栓的能力都没有,急危重症患者常常因山路遥远耽误救治。

       为此,帮扶队与丹巴县人民医院党委构建“三级联动”机制:联席会定期研判瓶颈,年度计划锁定核心任务,17名专家覆盖急诊、外科、精神心理等8个紧缺专业,人岗相适、精准补位。“就像拼图,每个专家都是关键一块,拼出了完整的诊疗体系。”曾昊说。

       重点突破的“五大中心”(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成了“生命线工程”。针对高原特点,帮扶队还制定《丹巴县急性高原反应处置规范(试行)》,建立“县乡1小时急救响应圈”,123例急性高原反应患者因此得到及时救治。

      “以前转院要花几个小时,现在在县医院就能治。”家住梭坡乡的多吉(化名)回忆,去年家中老人突发胸痛,创伤中心多学科团队半小时就完成抢救,“是帮扶专家给我们服下了定心丸。”

       破局攻坚

       走进丹巴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13台透析机平稳运转。而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白,终末期肾病患者要频繁往返外地透析,花费巨大。

       这只是帮扶成效的一个缩影。三年来,医院三、四级手术量增长51.29 ,患者外转率下降25.7 ,6个空白学科从无到有并取得了成绩,例如:卒中中心实现静脉溶栓“零突破”,2例患者的DNT(入院到溶栓)时间压缩至60分钟内,达区域先进水平;创伤中心处置127例高原急危创伤患者,实现“零死亡”;妇产科剖宫产自主实施率从45 跃升至92 ,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显著增强。

外科领域的变化尤为亮眼。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专家范雪娇来了之后,全年主刀腹腔镜手术102台,其中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属县域重大突破。她带教的罗成杰等4名徒弟,如今已能独立开展微创手术,科室微创手术占比超80 。

       心灵护航

     “龚医生,我最近总睡不着……”在丹巴县人民医院精神心理门诊,中学生卓玛(化名)轻声诉说着困扰。而三年前,全县连一个精神科门诊都没有。

       改变始于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专家龚尧的到来。作为丹巴首位驻点精神科医生,他从零开始搭建体系: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建立“筛查-诊疗-随访”全流程服务,创新“重精管理三联动”(家庭、社区、医院)模式,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

     “高原群众对心理问题羞于启齿,得走出去‘找病人’。”龚尧带着团队深入12个乡镇,进学校、入机关,开展12场心理健康讲座,惠及千余人。

       薪火相传

     “李老师,这个病例的溶栓流程我再过一遍?”这样的场景,在丹巴县人民医院时常上演。

       帮扶队始终把“造血”放在首位。通过“师带徒”“团队带团队”,45名本土骨干得到系统培养,中高级职称人才占比提升至48.2 ,骨干流失率降至5 。来自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李妮在罹患肺炎出现高烧症状时,仍坚持修订卒中救治流程,带教的3名徒弟已能熟练处置常见急症;护理团队成立静疗小组,开展PICC置管(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等37项新技术,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如今,帮扶队还在推动更长效的机制:建立“编制周转池”,为急诊、重症人才提供最高20万元安家补贴;规划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让优质资源上下贯通。

       三年帮扶路,不仅改变了一家医院,更在高原群众心中播撒了健康的种子。帮扶队员们始终相信,花开的时候,总有一些是来自你当初播撒的种子。 

本报记者 伍方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