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王仲
帮扶成绩
助力色达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建成挂牌,“胸痛救治单元”通过国家基层版认证验收;开展5G+智慧医疗医院建设,建成3个远程医疗诊疗系统;率先在高海拔地区开展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及药敏检测。
色达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的巴颜喀拉山褶皱带之上,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人文生态旅游基地等称号。此外,色达还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
甘孜州色达县,群山如黛,寒风常伴。曾经,这里的农牧民为一场小病要翻山越岭数小时,为一次转诊要耗尽积蓄。2024年6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王仲带着7名医护人员踏上这片高原,以“组团式”帮扶为色达县人民医院注入新生力量。“要为色达留下一些带不走的希望”,这句朴素承诺,他一直牢记着。
一颗初心
“一个小女孩因为普通感冒延误治疗离世,这个故事像一根刺扎在我心上。”王仲至今记得初到色达时听闻此事后的遗憾。此前,他虽知晓高原医疗资源匮乏,却在亲眼看见乡亲们凌晨3点裹着藏袍出发、翻山越岭求医的场景后更坚定了“做实事”的决心。
色达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农牧民居住分散,最远的村寨距县城逾百公里。“高原帮扶不能急功近利,得先打好诊疗‘地基’。”日前,王仲在甘孜州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座谈会上坦言,初到高原时,头痛、失眠、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成了团队成员的“家常便饭”,但没人叫苦。他们走遍医院每个科室,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促膝长谈,找准了突破口——从制度规范、基础能力抓起。
用了3个月时间,王仲团队参照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经验,结合色达实际,修订完善涵盖医疗质量、护理规范等30余项制度。从病历书写规范到手术器械消毒流程,从门诊接诊标准到住院患者随访制度,每一项都精准适配高原实际。“以前看病凭经验,现在有章可循,心里踏实多了。”一位扎根医院多年的藏族医生感慨道。
筑牢根基
帮扶之初,色达县人民医院仅有60张床位,诊疗科目不足10个。王仲团队锚定“服务能力提升”目标逐项攻坚,如今医院床位增至90张,新增13个诊疗科目、12个临床科室和2个职能科室,肾内科已进入申报阶段。2024年5月,新办公楼投入使用,急诊与健康体检中心升级改造完成,功能分区布局焕然一新。
据介绍,如今色达县人民医院的医疗质量“硬指标”持续突破:建成甘孜州首个州重点学科,推动五大中心通过验收,新增6个特色门诊;电子病历应用功能分级通过国家3级评审,建成甘孜州首批通过国家认证的“胸痛救治单元”,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挂牌运行,常规开展急性心梗及脑卒中溶栓治疗。2023年度全省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考核中,色达县位列全省25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前20 ,居甘孜州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第一,获全省通报表扬;2023年二级综合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自评分较2021年提升2分,二甲复审工作稳步推进。
此外,医院的智慧医疗为高原诊疗插上翅膀。团队建成3个远程医疗诊疗系统,实现“5G+智慧医疗”全覆盖,农牧民在县城就能链接省级优质医疗资源。
薪火相传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是帮扶的核心目标。”团队通过师带徒、外派进修、在线指导等方式,精心培育4支本土专家团队,让技术真正扎根高原。
结核耐药基因检测专家团队自主完成检测5000多例,微生物检测团队开展培养及药敏试验2000余例;肝包虫病超声诊断团队借助公益项目,培训2名本土人才,完成5000多人次筛查;人工膝关节置换团队让高原膝关节置换术从“空白”变为“常规”,“关爱骨关节健康”民生工程惠及众多患者。
由医院党支部书记黄春俊牵头组织的高压氧治疗团队,外出学习返岗后,累计治疗2万多人次。2025年上半年,新开设的牙科门诊接诊700余例,解决了当地百姓“牙痛无处医”问题,还培养出本土牙科医生。5月,医院举办国际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急诊急救能力显著提升。新建的高原首家重症医学科收治6名危重症患者;新生儿危急重症中心成功抢救1对双胞胎新生儿。
不仅如此,帮扶团队还组织20余次义诊活动,背着药箱走遍偏远村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量血压、送药品;印刷汉藏双语健康手册,利用自媒体普及卫生知识,实现“村中有海报,家中有手册,手中有视频”的多维度健康渗透。
如今,色达县人民医院正推进血透室、增强CT室建设,计划年内开展透析治疗与CT增强造影业务;检验科、药剂科冲刺州重点科室申报。在“组团式”帮扶的微光下,这座高原医院已成为守护6.4万色达百姓的“健康灯塔”,在雪域高原续写着动人的生命答卷。
本报记者 冯若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