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5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画疗 聋哑患者呼吸困难 护士手绘无障碍沟通

       最近,什邡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困扰的他总是抓着床栏剧烈喘息,肩胛骨在薄衫下耸成嶙峋的山棱,床头卡的备注栏里,红笔写着:“聋哑人,无家属,陪护为临时聘请。”这些情况让整个科室的心都揪了起来。

       治疗中,更难的是沟通。护士们捏着自己的喉咙反复模仿咳嗽,又在纸上一笔一画地写,患者陈牧(化名)盯着那些晃动的手,松弛的皮肤下喉结猛地移动,胸腔里的痰鸣音像生锈的铁窗被狂风撕扯。他眼里噙着泪,满是迷茫,急到直捶床沿。由于配合不好,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看着陈牧憋得通红的脸,护士们也很着急。

       转机藏在护士江月的速写本里。这个总在口袋里揣着彩色铅笔的姑娘,想到了一个暖心的办法——画画。

       那天上午,江月搬了个小凳子坐到陈牧床边,拿出前一天晚上自己在家里准备好的画。她把画递给陈牧,指了指他的胸口,又指了指画。陈牧的眼睛一下子亮了,那双因长期缺氧而发紫的手指突然停在纸上,指甲轻轻摩挲着画上的“喘”和“痰”,又指了指自己,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音,仿佛在说:“对,就是这个地方。”

       江月心里那股劲儿被彻底点燃了,她琢磨着给陈牧开个“手绘小课堂”:她先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卡通氧气面罩,管子连着一个机器。特意在面罩旁边画了向上弯曲的、舒缓的箭头,代表“吸气”;又画了向下弯曲的、平缓的箭头,代表“呼气”。她举着画凑到陈牧眼前,指着箭头,自己先深吸一口气,胸口慢慢鼓起,再缓缓呼出,肩膀跟着松下来。最后,她还在画纸角落添了个红红的大拇指。

       奇迹真的发生了。这些带着温度的手绘,成了陈牧和医护人员之间最灵验的“桥梁”。

       在江月的指导下,陈牧与机器同步练习了一天,护士再要求他咳痰时,他立刻心领神会,主动挺起身配合。痰排得顺了,他胸口的憋闷感明显减轻了。

       江月进一步教陈牧做缩唇呼吸时,画了个鼓着腮帮吹蜡烛的卡通人,火苗被吹得歪歪扭扭。陈牧盯着画有模有样地学起来,嘴唇抿成小口慢慢呼气,护士忍不住为他竖起大拇指。沟通的堵点打通后,陈牧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了,随着痰液咳出,他的气道通畅了,治疗效果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