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5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达州市达川区探索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青梅煮酒处 康养乌梅山
□张宠 本报记者 杨桅

       编者按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乌梅受到市场青睐,多家中医院的传统中药饮品乌梅汤成为市场热销品。这种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功效的中药,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其中,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拥有全国最大的乌梅原生资源林,素有“中国乌梅之乡”的美誉,栽植面积约10万亩。近年来,达州市达川区积极推进乌梅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乌梅在达川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达县志》记载,2200多年前秦末汉初,当地居民就开始种植乌梅,用乌梅泡酒。《三国演义》里刘备“学圃于许田,以为韬晦之计”,曹操邀刘备青梅煮酒共论天下英雄,据传,这煮酒所用的青梅,就来自达川乌梅山。

       达川青梅:可食可药可赏

       达川区是四川省第二批中药材现代产业基地县(区)之一、全省32个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县。中药材(乌梅)现代农业园区位于达川区南部,核心区乌梅种植面积1.219万亩,是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达川乌梅”的原生地,拥有百年以上树龄乌梅树1500余株。

       乌梅山也是秦巴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了百节滩、四季花田、烟雨观景台等主题景观区,融合了自然山水文化、乌梅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廉政文化、法治文化等。诗画梅林、古寨传奇、梅山叠翠等“梅林十景”,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两棵近600年树龄的“乌梅帝”和“乌梅后”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据说与“乌梅帝”“乌梅后”合影,可沾染灵气,助人延年益寿。

       乌梅可赏,更可食、可药。达川乌梅基因纯正,品种优良,是乌梅GAP标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标品种,其有效成分枸橼酸含量达29.4 ,高出《药典》标准近一倍。

       旅游保障:便捷全面高效

       对于寻访者而言,一场完美的旅行,既需要风景的吸引力,也需要便捷与安心的保障。目前,乌梅山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游客可惬意开启旅程。

       这里距达州市主城区15公里,距达州高铁站28公里,距达州河市机场25公里,距达州金垭机场6公里,包茂高速更可直达景区外围。景区内观光车线路规划科学,哪怕是老人和孩子,也能轻松游览。20余公里长的生态特色游步道,更是徒步爱好者的心头好,在梅林深处盘旋于山坡之上,每一步都能与自然亲密接触。

       1374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务枢纽”游客中心内设应急管理中心、监控室、医务室、影视厅、旅游商品购物点、阅览室、投诉室。专业讲解员随时准备出发,其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高级讲解员,还有能熟练使用英语、日语、韩语的工作人员,无论你来自哪里,都能听懂乌梅山的故事。

       安全是旅行的底线。乌梅山的警务室、医务室配备了数名专职安防人员和医务人员,以及若干安防器材、常用药品和救护设备。数字化智能监控系统的监控探头遍布各处,可实现安全预警、自动报警。此外,还与百节镇卫生院签订了协议,游客如遇突发状况,可随时转移就医。保卫、消防、应急救援三位一体的应急救援体系,可全方位保障游客安全。

       产业融合:增收致富振兴

       乌梅山的故事,不止于传说与生态。

       2020年8月,达川区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组长的乌梅山创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领导小组,印发《乌梅山创建省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的实施方案》,全区上下形成了“大干快上、全力攻坚”的态势,围绕游乌梅山、赏乌梅花、喝乌梅酒、品乌梅文化,不断增加“达川乌梅”附加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达川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常年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乌梅种质资源筛选保护、品种选育、产品研发等,目前已选育乌梅新品种2个。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如今的乌梅山,早已不是单一的种植园,精深加工产业链快速成型。乌梅干、乌梅汁、乌梅酒、乌梅蜜饯等精深加工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落户园区的加工企业,已开发出乌梅产品六大类150多种。目前,达川区引进乌梅加工企业8家、年产值2.2亿元,乌梅产业总产值突破4.3亿元。通过乌梅系列产品开发,每年实现综合收入上亿元,通过举办山地马拉松、乌梅文化旅游节、元九登高节等活动,每年吸引游客超过50万人次。

       园区产业的升级促进了达川区旅游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达川区返乡创业、扶贫富民的重要基地,推动了当地产业融合发展,为返乡创业人员搭建了平台,拓宽了农村人口增收渠道,让普通农户直接受益。据统计,附近200余名村民在园区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务工,年劳务收入超100万元,农户种植的乌梅以及其他农副产品也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潮”起来的中医药正在不断“破圈”。达川区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融入更多中医药元素,践行“文旅+健康”理念,让“中国乌梅之乡”金字招牌越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