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5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科学规划“1+5”产业发展路径
绵阳打造全省医药健康产业高地
□段兴兵 本报记者 方继莲

       作为全省医药健康产业主要承载地,近年来,绵阳市科学规划“1+5”产业发展路径,以核医疗为主攻方向,兼顾现代中药,协同推进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美容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格局,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正快速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核医疗产业蓄势腾飞

       立足核技术优势,构建贯通“医用同位素生产、放射性药物研发、核医疗装备制造、临床应用推广”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依托绵阳市中心医院建设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评估;长虹旗下中玖闪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四川省核医学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获省科技厅批准建设,成为该市首个获批建设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全球首款X-Flash放疗设备正式启动型检,该设备以超高剂量率的射线对多种深度肿瘤进行放射治疗。玖谊源加速器系列产品正式通过欧盟CE认证,产品已获得欧洲30余国的市场准入“密钥”。中广核同位素项目完成30MeV回旋加速器主设备吊装,将建成5条加速器产核素生产线,预计今年底试生产,基本覆盖主要核素品类。

       现代中药产业创新发展

       聚焦中药材种植、精深加工以及品牌价值塑造,致力于构建现代中药产业三链同构的全新格局。全市拥有中药材资源品种2150种,拥有“涪城麦冬”“平武天麻”“江油附子”“平武厚朴”“梓潼桔梗”“江油百合”地理标志产品6个。三台县建成全国最大麦冬生产基地,并在全省率先探索数智化麦冬产地仓建设模式,搭建起集种植、加工、仓储、销售、质检、金融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数字综合管理平台。已形成以中药饮片、中成药、健康衍生品为核心的加工体系,拥有桑姜感冒胶囊、伤科活血酊、小儿解表颗粒、利肝隆颗粒等270个主要产品。麦冬、天麻、乌梅、鱼腥草等食药同源品种正加速融入大健康产业,通过创新产品形态和功能拓展,持续扩大消费市场。

       医药器械产业重点突破

       围绕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着力强链条、育主体、提能力,加快推动产业创新、集聚、突破发展。太极绵阳制药五子衍宗丸(浓缩丸)成功入选四川省产品创新标杆,独圣商标成功入选四川省品牌建设标杆。立德电子与四川省肿瘤医院射频消融系统融合应用试点、市中心医院与博瑞恩科技脑卒中脑功能精准检测与闭环神经调控脑器交互技术应用试点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创新医疗器械融合应用试点。绵阳市斯麦尔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四川省2025年度先进级智能工厂。

       医疗美容产业转型升级

       以医美服务业带动生产制造与电商销售协同发展。全市已成功备案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美容中医4个类别共计3747个项目。绵阳市卫生健康委与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技术支持、人才培养、产业联动等方面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该市正依托绵阳四〇四医院加快建设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医疗美容中心,全力打造“医美新城”。

       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以体育消费为牵引,推动赛事经济、体育制造、运动休闲融合发展。今年以来,先后举办江油马拉松、安州环山环湖自行车赛、第五届“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消费季(四川·绵阳江油站)、2025年“涪江水·川渝情”龙舟邀请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群众比赛(航空)模型项目预赛等系列重要赛事活动,带动商旅文体综合消费超10亿元。安吉纳建成全省首家服装智能制造数字化产业园,实现从包装到出库全数字化运行;东材科技创建“葛伦森”品牌,开发的抗菌速干运动休闲产品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