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最好的告别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病房 葛如语 唐巧舜 边琼 李林娟 李红 宫友陵

       出生、成长、衰老、死亡,是所有人无法逃避的自然旅程。

       由于恐惧痛苦、未知与永别,死亡让我们本能地恐慌、畏惧。在传统文化中,避讳谈论死亡常让告别变得仓促而遗憾。近年来,“尊严离世”的理念建议我们学会正视死亡,这也是生者与临终者彼此的救赎。

       一段需要被看见的旅程

       当生命进入临终期,身体可能出现哪些变化?

       感官逐渐关闭:听力下降,甚至出现幻听;视物模糊,看不清眼前的东西;嗅觉异常,闻不到味道;四肢疼痛,但找不到疼痛的具体位置。

       器官出现衰竭迹象:呼出的气体不再温暖;心脏搏动渐缓,四肢摸起来冰凉;生命体征如烛火般摇曳。

       意识与行为异常:因大脑缺氧与代谢紊乱,往日温和的亲人可能变得焦躁不安、撕扯衣物、拒绝治疗,医学上称为“谵妄”。到了最后的阶段,神经肌肉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出现功能障碍,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

       当生命进入临终期,家属可以做些什么?

       奋力救治是家属想尽的最后一份心意,但过度依赖医疗技术可能适得其反。研究表明,使用呼吸机、电除颤等抢救手段的终末期患者,生命最后一周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除了面对冰冷的仪器,有没有其他办法能带来一丝救赎?

       在医学界,对于临终患者和家属,医务人员通过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策略,帮助临终患者从容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这就是“安宁疗护”。

       作为家属,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让科学、温度与人性并存:

       生理的舒适照护:提供安静、通风的房间,减少噪音与强光;若患者长期卧床,需经常协助翻身、改变体位,使其感到舒适;相信患者对疼痛的主诉,鼓励其表达疼痛感受;遵循医嘱规范使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能给予患者面对剩余人生的信心和勇气;在生命末期,便秘的发生率在30 ~50 之间,还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若发生,请轻声告诉他们“没关系,我在这里”,并遵从医嘱协助照护;80 的晚期患者会出现厌食症。此时,请尊重他们的意愿,强迫进食可能增加不适。研究指出,在生命最后几天给予人工营养,并不会提高生活质量;若患者口腔干燥,可用湿布、棉球或经过特殊处理的棉签擦拭口腔。

       心理社会支持:握住他/她的手,轻抚额头;播放他/她最爱的音乐,一起看家庭相册、视频,回忆家庭趣事,朗读旧信件,唤醒温暖回忆;你还可以和他/她探讨自己喜欢穿的衣服、如何拍摄遗照等;鼓励他/她写下“遗愿清单”,协助完成最后的心愿;鼓励他/她进行“道歉、道爱、道谢、道别”,共同面对和接受死亡;家人那句“我会好好活下去”的许诺和责任感,也会给他/她带来力量;避免说“坚持住”,取而代之的是“谢谢你”“对不起”和“我爱你”。

       听觉是人类最后消失的感觉,一句爱的表达能穿越意识的重重迷雾。

       亲人离去后,家属的自我调适

       也请你照顾好自己。

       照顾终末期患者所需的大量劳动时间与强度,常令人感到疲惫,你可能感到“无能为力”。但请相信:你已尽力给予他/她最好的照顾,他/她一定能感受到你的爱。

       当死亡真正来临,你可能出现麻木、失眠或情绪爆发,这些都是面对重大失去时的正常反应。你可能会经历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可以尝试以下建议——

       丧亲初期(1~3个月):请允许自己释放与接纳情绪,不需要尽快“走出来”。有人需要痛哭,有人需要沉默。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面对,通过仪式悼念亲人。

       丧亲中期(3~12个月):试着重建生活秩序,探索新的生活目标。保留少量有意义的物品,逐步调整生活空间。

       未来漫长岁月(1年以上):逐渐调整与成长,从逝者的生命中获得力量。

       若你出现持续回避现实或伴随躯体化症状(如心绞痛、头痛),需寻求专业心理治疗。

       最好的告别,是温暖的终章

       死亡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

       正如《生命的最后一公里》中所言:“生命的终点,需要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理解与陪伴。”最好的告别,是让个体在生命最后一程仍保有尊严与掌控力,与世界温柔相别。对临终者:看见痛苦、完成告别、守护尊严;对生者:化解遗憾、将哀伤凝为纪念。

       生命的谢幕,本就可以是温暖的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