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比例大致相等。MM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其特征是浆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并分泌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片段,这些异常的蛋白沉积在骨骼、肾脏和其他器官中,导致相应的症状。
发病原因
MM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年龄等存在密切关系。此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辐射均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临床表现
MM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包括——
高钙血症(Calcemia):由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大量骨细胞被破坏,钙离子释放入血,引起高钙血症,表现为口渴、多尿、便秘、恶心、呕吐,腹痛等,甚至出现意识不清和昏迷等表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吃骨头”,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
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异常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在肾脏,引起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尿量减少、水肿、泡沫尿、血尿等症状。
贫血(Anemia):部分患者表现为疲劳、乏力、头晕、耳鸣、牙龈出血等症状,主要是由于骨髓功能受损,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贫血的发生。
骨骼疼痛(Bone lesions):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腰部、背部、肩膀等部位的钝痛或刺痛。所以大多数患者就会前往骨科、疼痛科就诊,造成漏诊。
以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螃蟹”,即四种临床表现的英文首字母拼成的单词CRAB。故在医学上也将多发性骨髓瘤比喻成“螃蟹病”。除了以上典型的表现外还可出现反复感染、肢体麻木、肝脾肿大、舌体肥大、出血等症状。
诊断方法
MM的诊断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包括——
血常规和生化检查: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变化,以及肾功能、肝功能等指标。
骨髓穿刺和活检: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标本,进行显微镜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及染色体核型等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浆细胞异常增生。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等,用于评估骨骼破坏情况和肿瘤负荷程度。
血清和尿液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异常免疫球蛋白的存在及量的多少。
治疗方法
MM目前无法治愈,临床上通常采用综合治疗策略,包括:
化疗:使用多种化学药物组合,以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放疗:对于局部病灶者,可应用放射性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疼痛。
免疫治疗:如使用单克隆抗体(CD38单抗)及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泊马度胺)等药物,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杀灭体内肿瘤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康复护理
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受凉感冒。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特别是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并保证食物的干净新鲜。
定期随访:按医生要求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与家人和朋友保持沟通。必要时可前往心理卫生科进行咨询指导。
预后与预防
MM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和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预后。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化学物质、辐射等)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因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通常患者首诊科室并不是血液科,多半因骨痛就诊于疼痛科、骨科,尿液异常的患者通常就诊于肾内科,出现肺部感染者就诊于呼吸内科,这样就造成了疾病的漏诊,需要多学科协作。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随着医学的进步,现代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及早诊断和综合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以上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护理。同时,也要注意预防和关注身体状况,以提高生活质量。(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