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07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艾灸有禁忌 三类人群越灸越伤身
□王元肖 瞿筱甦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阳气逐渐衰退,许多中老年人开始依赖艾灸“补阳驱寒”。艾草燃烧释放的远红外线和挥发油成分,确实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但正如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艾灸并非人人适用。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错误艾灸导致灼伤、流产等案例超5万例(《2023年中医诊疗安全报告》);高血压患者盲目艾灸大椎穴后,脑出血风险提高3倍(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

       艾灸的本质是“以热引药,以药通经”,但错误的操作会让“治病良方”变成“健康杀手”。如何避免养生变伤身?科学认知是关键。

       打破艾灸的四大致命误区

       误区一:艾灸人人适用,多多益善

       错误认知:“艾草是纯天然草药,多灸总没坏处”“哪里痛就灸哪里”。

       真相揭露:阴虚火旺体质者(舌红少苔、盗汗便秘)艾灸会加剧体内虚火,引发口腔溃疡、失眠;孕妇腹部艾灸可能导致子宫异常收缩,孕早期流产率增加40 (《妇产科中医指南》)。

       误区二:艾灸越烫越好,起泡=排毒

       危险行为:刻意用艾条灼烫皮肤至发红,甚至认为水泡是“排毒成功”。

       科学解析:艾灸适宜温度为45~50℃,直接接触皮肤(70℃以上)会造成真皮层损伤,修复需21天;水泡本质是组织液渗出,与排毒无关,破溃后感染风险高达60 。

       误区三:网购工具随意灸,穴位无须精准

       常见乱象:按短视频教程自灸关元、命门等深部穴位,使用9.9元劣质艾灸盒。

       触目惊心的案例:广州一患者误灸孕妇禁穴“合谷穴”,导致孕8周胎停;劣质艾绒含化学添加剂,燃烧后会释放苯并芘(一级致癌物)。

       误区四:艾灸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错误操作:每天艾灸1小时以上,甚至睡前长时间贴敷艾灸贴。

       风险预警:过量艾灸会耗伤阴液,引发口干舌燥、头晕乏力;夜间长时间艾灸可能干扰睡眠周期,加重失眠。

       科学艾灸的黄金法则

       三类人群绝对禁忌

       禁忌人群1:阴虚火旺者

       自测信号:舌红少苔、手脚心发热、夜间盗汗。

       替代方案:饮用石斛麦冬茶,按揉三阴交穴滋阴。

       禁忌人群2:特殊生理期人群

       包括:孕妇(尤其孕早期)、经期量多的女性。

       特例:孕32周后胎位不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艾灸至阴穴。

       禁忌人群3:严重慢性病患者

       黑名单:未控制的高血压(>160/100mmHg)、冠心病支架术后3个月内、皮肤溃烂者。

       艾灸操作四步法

       选穴原则:从四肢安全穴开始(如足三里、涌泉穴),避开躯干敏感区。

       控温技巧:艾条距离皮肤3cm,采用“雀啄灸”(上下移动)。

       时长控制:单次≤15分钟,每周≤3次。

       善后处理:灸后饮用温水,避免吹风受寒。

       工具与环境的科学选择

       艾绒选购:陈放≥3年(颜色土黄)、纯度>8:1(无梗结杂质)。

       环境要求:空气流通但避免直吹,室温26~28℃最佳。

       艾灸的“超级搭档”

       艾灸+穴位按摩:双倍疏通经络

       搭配方案:艾灸足三里后,按压阴陵泉穴(小腿内侧)健脾祛湿。

       功效:提升气血运行效率,减少艾灸后上火风险。

       艾灸+药浴:驱寒不伤身

       推荐配方:艾草30g+生姜20g煮水泡脚。

       科学依据:药浴通过皮肤吸收药效,温和补阳,适合体质虚弱者。

       艾灸+食疗:内外兼修养阳气

       食谱推荐:山药羊肉汤(温补脾胃)、黑豆红枣粥(滋阴养血)。

       禁忌提醒:艾灸当日避免食用海鲜、辛辣等“发物”。

       艾灸不踩雷的三条铁律

       先辨体质,再施灸:通过中医体质测试,确认非禁忌人群。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控制艾灸频率与时长,避免“过度治疗”。

       专业指导>民间偏方:复杂病症需到正规医院进行红外热成像灸疗,精准定位穴位。 (重庆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