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深夜,随着一声微弱的啼哭声,一名胎龄仅29周、体重1100克的极早产儿小卓鑫(化名)诞生,在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医院(武侯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的全力托举下,小卓鑫开启了与命运抗争的挑战之旅。这场持续数周的生命接力,见证了医学温度与生命韧性的奇迹碰撞。
生死时速
多团队接力搭建“生命通道”
5月3日晚,一名因“胎盘早剥”需紧急剖宫产的产妇被推进武侯区人民医院手术室。该院新生儿科医疗组长刘星、住院总医师郭俊豪带领的复苏团队早已严阵以待。“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立即使用聚乙烯薄膜包裹。”随着指令下达,复苏团队分工协作:气管插管、气囊通气、精准供氧……在出生后的黄金60秒内,一系列标准化操作迅速完成,为小卓鑫建立起第一条“生命通道”。
与此同时,新生儿科主任彭琪带领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团队同步启动应急预案。多功能暖箱预热至32℃,高频呼吸机、中心监护系统全部就绪。
转运途中,医护人员用手掌小心托住婴儿,指尖感受着微弱的心跳,一路小跑将小卓鑫安全护送至NICU。
闯关之战
精细化管理攻克“生命难关”
呼吸支持是第一道生死关。小卓鑫因肺发育不全,需完全依赖呼吸机辅助。团队根据每小时一次的血气分析数据,精准调整氧浓度、压力参数,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避免气压损伤的同时维持有效氧合。护理团队24小时轮班值守,仔细观察患儿胸廓起伏、皮肤颜色,连0.5mmHg的参数波动都不放过。经过72小时的持续攻坚,小卓鑫终于实现自主呼吸。
营养支持同样充满挑战。从静脉营养到微量胃管喂养,再到全肠道喂养,医护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将母乳稀释至适宜浓度,用注射器以每分钟0.1毫升的速度缓慢滴注;为解决早产儿“胃食管反流”难题,创新采用“鸟巢式体位+斜坡喂养法”。护士凭借丰富的置管经验,在患儿仅有发丝粗细的血管中成功置入PICC导管,确保营养供给“生命线”畅通无阻。
温暖守护
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
在NICU的恒温箱里,除了闪烁的监护仪,还时常上演着温馨一幕: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小卓鑫妈妈将孩子贴胸环抱,开展“袋鼠式护理”。“皮肤接触能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稳定生命体征。”主管医生蒋梅介绍,团队专门制定“亲子互动计划”,通过视频连线、触摸传递等方式,弥补早产儿早期情感缺失。当小卓鑫第一次主动抓住妈妈手指时,监护仪上的心率曲线也变得更加平稳有力。
经过28天的日夜坚守,小卓鑫体重增长至1800克,顺利通过感染关、黄疸关等六大考验。出院时,家属将一面绣有“医德高尚暖人心 医术精湛传四方”的锦旗送到医护人员手中。复诊时,小卓鑫粉嫩的脸颊上挂着灿烂笑容,仿佛在向这群“生命守护人”致谢。
对新生儿科医护团队来说,每一次与早产儿的相遇,都是一次守护生命的践行。他们用专业托起希望,让无数脆弱的新生命,在人生起点绽放出耀眼光芒。 (李可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