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狂风在医院外呼啸,暴雨如注。25岁的建筑工人小王,浑身湿透,被紧急送至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他双腿无力,面色苍白,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值夜班的我迅速投入工作,仔细询问病史、开具检查单,一切看似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当教科书遭遇基层现实
然而,科室的危急值警报系统突然打破了这份平静。我心头一紧,赶忙查看,血钾数值1.74mmol/L!这不正是教科书中详细记载的“甲亢周期性麻痹”吗?我立刻回想起课本里的内容,再结合患者心慌手抖、体重锐减等典型症状,以及甲功报告中TSH<0.005mIU/L、TRAB阳性的结果,所有的线索似乎都完美地串联在了一起,我仿佛看到了自己“首战告捷”的胜利曙光。
就在我沉浸在初步判断的喜悦中时,带教老师的三连问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醒了我发热的头脑:“有无查血气分析的必要性?为何不查肾素-血管紧张素?如果该患者初诊到的是社区医院,你的补钾优选方案是什么?后续如何处理?”这一连串的问题,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我思维中的局限。
我猛然意识到,教科书上的理想场景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一般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能连血气分析仪都没有。《四川省基层医疗设备配置白皮书》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全省83.6 的社区中心尚未配备血管紧张素检测设备。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该如何抉择呢?
关键时刻,老师的提点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基层诊疗指南》为我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环境中,要学会运用“四个一”工程来破解困局:
一台血糖仪,能及时筛查出患者的代谢异常情况;
一台心电图机,如同敏锐的眼睛,能捕捉到患者心律失常的蛛丝马迹;
一套症状评分量表,能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一张转诊流程图,更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底线,确保在基层无法处理的情况下,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转诊。
全科医生的思想“革命”
这次难忘的经历,如同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我对全科医生的职业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深刻地领悟到,全科医生绝不是简单的“简化版专科医生”,而是需要在医疗场景中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重构”。
在三级医院,专科医生追求的是精准诊断的“钻石结构”,如同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每一个细节都要精确到极致,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而在基层,全科医生需要构建的是韧性更强的“蜂窝结构”。这种结构就像一个紧密相连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全科医生要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各种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同时还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他们需要像蜜蜂筑巢一样,用心整合基层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健康服务。比如,在面对一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时,全科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治疗,还要指导患者的饮食、运动、用药等生活方式,定期进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种“蜂窝结构”的思维模式,让全科医生能够在基层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惠及更多的群众。
健康中国的基层防线
去年,一位师兄讲述了自己从全科医学科医生到急诊医学科医生,再到重症监护室主任的蜕变经历。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但不变的是他对初心的坚守。
他嘱咐大家,今后无论身处何地,都要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不平凡的责任,彰显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师兄的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全科医生是医疗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神经网络末梢,是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基层防线。
当我完成2000小时的规培,即将走出基地时,我明白自己带走的不仅仅是精湛的诊疗技能,更是能够破解基层健康的“密钥”。党的二十大为我们绘就了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而这张蓝图的实现,需要每一位全科医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细细缝制。
在基层医疗的广阔天地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将以“追光者”的姿态,在基层医疗网格中不断探索、前行。用小小的“全科”力量,践行守护人民健康的伟大使命,让每一个基层医疗站点都成为照亮老百姓生命的温暖灯塔,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