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5年05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五毒月食疗秘方收藏好

       中医讲究“药补不如食补”,食疗要讲究“三因制宜”,即根据时节变化、人群特点和地域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食疗计划。民间有防“五毒月”之说,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进行食疗保健。

       科学饮水可解暑热之邪

       农历五月,我国南方地区湿热偏重。由于天热,人出汗较多,人体阳气容易随之外泄,外界的湿邪容易侵袭人体,引起各种湿疹、疮疖,以及一系列胃肠道不适,如胃口不佳、腹胀、大便不成形等。此时应以清热化湿为主,可以用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食材做成药膳。例如,白扁豆、赤小豆、生姜煮瘦肉汤,或者木棉花、薏苡仁、陈皮煮排骨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盛夏入伏后,食养重点会有所变化。三伏天天气更加炎热,雨水也特别多,高温高湿,暑、湿、热并重。此时可以用苦瓜、冬瓜、西瓜、绿豆等食材,加大化暑湿健脾的力度,再加入荷叶、莲子芯、灯芯草、淡竹叶等清心除烦的食材,针对三伏天进行调养。但要注意,如果平时脾胃虚弱,吃一两次即可,不要长期食用。

       适量饮水是解暑热之邪的一大重点。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孙丽红指出:“夏季要少量多次、适时适量饮水,尤其是在出汗多、运动和洗澡后,要及时补水。另外,可以多喝些淡茶水、菊花茶、百合绿豆汤、百合银耳汤等。”针对夏季人体出汗多、易伤津液的特点,乌梅、葡萄、杨梅、李子、柑橘等酸味食物可敛汗生津、健胃消食,菜肴中也可加一些酸醋,既能调味杀菌,又能增强食欲。

       多选健脾补气类食药材

       在食材选用和烹调方式上,需要注意哪些?

       专家介绍,在食材选择上,应注重选择清热祛湿、健脾补气、养阴生津类食药材。例如,清热祛湿类的荷叶、赤小豆、冬瓜等,健脾补气的五指毛桃、山药、白术等,养阴清热的乌梅、百合、玉竹等。广东人还喜欢用鸡蛋花、木棉花、布渣叶、火炭母等岭南草药煮凉茶喝,祛暑祛湿。例如,王老吉、廿四味、五花茶、癍痧等广式凉茶种类繁多。孙丽红还推荐了两款生津养血的饮品:一款是百合杞子饮,用百合20克、枸杞子10克熬煮,适合夏季体虚、气血不足、目涩者;另一款是生津茶,用麦冬和鲜芦根各10克、梨2个,煎煮取汁代茶饮用,适合津亏、口干者。

       烹调方式上,建议多采用煲汤、炖汤、清蒸的方式,追求原汁原味,清润为主。例如,竹蔗茅根马蹄水、冬瓜荷叶炖水鸭、粉葛赤小豆鲫鱼汤等,都是餐桌上常见的夏季清热祛暑的药膳。

       此外,长期食用大量面食、肉类的人容易偏胖。适当控制饮食的同时,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炒薏苡仁等补气健脾祛湿的药材,搭配麦冬、麦芽、乌梅等消食,来帮助管理体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食疗养生之余,夏季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要引起重视,要避免腹泻、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建议烹饪冷冻食品前要彻底解冻,以防食品中心加热不透。同时,生熟食物应分开储存,防止交叉污染,冰箱也要定期清理。

       特殊人群吃药膳有讲究

       对于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选择药膳有何讲究?不同年龄的人群脏腑气血的盛衰情况不一样,尤其是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人群,更加要注意“因人施膳”。

       儿童的体质特点为“肺气常不足、脾虚、心肝有余”。儿童肺气不足,容易出现反复感冒、鼻炎、哮喘,可以用五指毛桃、太子参、党参等补益肺气,如五指毛桃、太子参煮汤,或太子参煮牛肉汤。夏季大家喜欢开空调,或是大吃寒凉冷饮,带来“人造风寒”,这时可以用生姜、紫苏叶、葱白煮水做代茶饮。脾胃虚弱容易出现胃口不佳、积食、腹胀,可以用山药、麦芽、山楂等健脾益气。有些小孩吃肉过多,可以提前煮一些麦芽山楂饮,消食健脾,防止积食。

       夏天若吃冷饮冻食太多,出现腹泻或肚子不舒服,可以用陈皮、生姜煮水来温中祛寒。心火肝火旺的小孩会出现烦躁、情绪不好、睡眠不安,尤其在季节变化时更明显,可以用麦芽来平肝疏肝,搭配灯芯草、莲子芯等煮水或煮汤喝。

       孕妇的气血要供应给胎儿生长发育,气血相对偏弱,容易出现心烦、疲倦、乏力、怕冷、出汗多、健忘等不适。可以用党参、桑椹子、龙眼肉做药膳来补气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可以多用砂仁、白术、陈皮来煮汤,不仅可以健脾补气,还有助于安胎。产妇在月子期间可以用益母草、当归、桃仁等来促进恶露排出,同时可以用黄酒、米酒、猪脚姜来驱寒养血。

       老年人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容易出现疲倦乏力、腰腿酸痛、夜尿多、睡眠不踏实等。可以用党参、芡实、巴戟天、牛大力等健脾补气、补肝肾,比如牛大力煮猪骨头汤,或者党参、芡实煮鸡汤。但容易上火的人群要注意,煲汤时要加一些沙参来养阴润燥;容易积食的人群可以加一些麦芽来健脾消食,遵循“补而不燥”“补而不滞”的食疗原则。(本版文字综合央视财经、央视科教、中国新闻网等 图/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