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包括挂艾草、吃粽子、拴五色丝线、饮雄黄酒等。这些传统民俗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蕴含了古人应对自然的智慧与科学逻辑。
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有的地方除包粽子外还盛行吃艾叶糍粑或麦粉馒头糍粑。《本草纲目》中记载:“糯米,暖脾胃,止虚寒泻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粽子以糯米为主要食材,味甘性温,能够益气健脾、开胃消食,还可搭配红枣、花生、莲子、薏米等,营养丰富、温和滋补。
端午节人们还喜饮雄黄酒,除为纪念诗人屈原外,还与民间避忌有关。雄黄酒是用黄酒或白酒浸泡研磨后的雄黄矿石粉末制作而成。成人饮雄黄酒,以及小孩系雄黄香包,用白酒调雄黄涂额头,都是为求驱毒祛病消灾。
端午前后,市场上还会出现买卖凉药的盛况,金银花、鱼腥草、草籽根、老虎棘……各种各样的山草罗列于市,购者如云。将草洗净、切好晒干,盛夏之时煮茶喝,既可消暑又可治消化不良、牙疼、火气过旺等小疾。
此外,燃艾叶、菖蒲烟熏室内,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用蒲根、艾叶及其他草药熬水沐浴,还可治皮肤病。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家家户户还会在门前悬挂艾草,寓意驱邪纳福。近几年,挂艾草这一传统习俗又有了新花样——一把艾草经过搭配、设计后,变成创意“花束”和“门挂”,深受年轻人喜爱。
作为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的一种碰撞,“新中式”艾草花束的走红是国风盛行的绝佳印证,也体现出新一代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理念的认同。
艾草花束受年轻人追捧
承习俗 新方式
艾草和菖蒲叶搭配不同花材,外围包裹上简约的麻布,一束颇有“小清新”气质的艾草花束就制作完成。外包装还可以追加配件,既有干艾草制成的小粽子香包,也有写好祝福语的香片。
社交平台上,“艾草门挂”“艾草花束”“端午节花束”已成为热门话题,不仅有艾草门挂的分享笔记,还有不少制作艾草花束的教程视频,吸引不少网友观看及点赞。网购平台上,此类花束的售价在十几元至八九十元不等,搭配的品种越丰富,艾草花束的价格则越高。一家月销量2万+的店铺内,一款售价16.8元的艾草门挂最为畅销。店家表示,此款门挂包含艾草15支、菖蒲5支、六角竹编1个、端午安康卡片1张及丝带捆绳,“寄出的仅是材料,收到货后需自己动手包扎。”
“以往菜市场售卖两三元一把的艾草菖蒲,如今经过包装成艾草花束后能卖到十几元甚至几十元,说明这届年轻人的消费观颇讲究‘仪式感’。”花店老板陈先生表示,年轻人在爱上艾草花束、艾草门挂的同时,也在重新爱上端午的习俗文化,“他们会用自己的审美和方式赋予传统节日新的仪式感。”
挂艾草 祛毒气
端午节挂艾草的习俗,在民谚中有祛除毒气的功效。若从医学角度解释,又会怎样呢?
中国古代把五月视为“毒五月”,因为天气炎热潮湿,毒虫出没,端午更是“九毒日”之首。《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日,荆人皆‘踏百草’。采艾为人,悬于门上,以禳毒气。”古人认为,艾草特有的芳香可辟邪、驱毒、抑菌、除瘟,正所谓“风来蒿艾气如薰”,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艾叶是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性温味苦辛,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等功效,外用可抗菌、止痒。”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中药师邓志军介绍,端午节艾草通常与菖蒲一起悬挂,因为二者的独特气味可以驱赶蛇虫。其次,艾草含有桉油精、樟脑、侧柏酮等挥发油,具有抗菌、驱蚊的效果。
艾草的用途不止于此。在中医理念中,端午时节还有“端午灸”的传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此时艾灸能事半功倍,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草变宝 全球跑
要想让艾草从普通草本变成珍贵药材,不仅要种得多,还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在全国主要的艾草产地——河南南阳,艾草一年可采收三茬,亩产鲜艾草约2吨。
端午时节,新鲜的艾草需求量大,除此之外,大部分的艾草是在晒干、陈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生产艾草制品。
南阳市唐河县的一家艾草加工企业,每年4月就开始生产香囊,市场需求大时,工人们几乎每天都需要加班生产。
艾条、艾柱是中医艾灸时常见的产品,其原材料是干艾草经反复粉碎、筛选后提取的艾绒。在自动化流水线、精油提炼等设备的帮助下,近年来,艾条、艾柱等艾草的深加工产品越来越常见,其中含有艾草提取物的膏贴类产品非常受市场青睐。
适用于空气净化器的艾草冻干粉、含有艾草精油的化妆和洗护用品,这些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产品逐步丰富,让艾草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相关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有中药传统的日韩等东亚国家,同时也逐渐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熟悉。(本版文字综合央视财经、央视科教、中国新闻网等 图/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