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7版(2025年05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护理是科学 更是人性滋养的柔光
李辉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

       2021年盛夏,20岁的我褪去校服,披上白衣,成为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最年轻的规培护士。导师将听诊器挂在我胸前时叮嘱:“护理是科学,更是心与心的触碰。”这句话,如同一颗种子落进心田,我暗下决心,要让“00后”的朝气化作患者病榻前的暖阳。

       新冠疫情期间,我在方舱支援,套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日夜穿梭在床位间。护目镜起雾时,老奶奶颤抖的手忽然攥住我的袖口:“孩子,你和我孙女一般大,怕不怕?”我俯身为她掖被角的动作顿了顿:“奶奶,怕也要上,这是我们的战场。”

       转战肿瘤科后,我读懂了“生死课”的另一种写法。化疗泵的滴答声中,晚期肺癌患者沈阿姨突然掀翻水杯,玻璃碴在寂静中迸裂,我蹲下身与她平视:“疼就喊出来,我陪您。”因为我明白:护理不仅是精准配药,更是托住坠落灵魂的臂弯。后来,沈阿姨在感谢信中画了一个太阳,说那个弯腰的身影让她“在绝望里看见了光”。

       规培结束那日,护士长将肿瘤科胸牌别在我胸前。22岁的我开始独当一面:在学术会议上记录疼痛管理新方案,在深夜的病房为患儿调试输液泵,在患者出院时收下画着奶茶杯的卡片,“谢谢你像太阳般温暖我”……这些碎片,渐渐拼凑出我对职业的理解:护理是科学赋予的铠甲,更是人性滋养的柔光。

       TA说

       我愿以青春为针,信念为线,在肿瘤患者的生命布帛上绣出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