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做尿常规检查时,护士总会特别嘱咐要留“中段尿”,很多人虽然照做,却不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健康小细节,让你彻底明白为什么要留中段尿。
尿液不只是“一摊水”那么简单
在我们深入探讨之前,先要了解尿液的组成。尿液可不是简单的水加废物,它实际上是身体精心调制的一份“健康报告单”。正常尿液中含有95 的水分和5 的固体物质,这些固体物质包括:尿素(蛋白质代谢产物)、肌酐(肌肉代谢产物)、尿酸、各种电解质(钠、钾、氯等)、少量葡萄糖、蛋白质及细胞成分。
医生通过分析这些成分的含量和比例,就能判断我们的肾脏功能、代谢状况甚至是否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但前提是这份“报告单”不能有“污渍”,也就是不能受到污染,这就是中段尿如此重要的原因。
排尿也有“三部曲”
想象一下小便的过程就像播放一首歌,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前奏——前段尿:刚开始排出的约10~30ml尿液。这部分尿液在排出时就像冲洗管道的水,会把尿道内可能存在的分泌物、细菌等“冲刷”出来。
主调——中段尿:中间排出的部分。此时尿液来自膀胱,是最能反映肾脏滤过功能和膀胱储存状况的“纯净样本”。
尾声——后段尿:最后排出的部分。这部分尿液中可能含有来自膀胱底部的沉淀物,以及前列腺液(男性)等成分。
医护人员最想要的就是“主调”部分——中段尿,因为它最能代表我们真实的健康状况。
医生“独爱”中段尿的三大理由
污染风险最小:尿道的“自我清洁”特性。尿道就像一条小水管,平时可能会有一些“积灰”。前段尿就像第一股水流,会把这些“积灰”冲走。如果我们用前段尿做检查,就相当于把“脏水”送去检测,自然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成分最稳定:膀胱的“均匀搅拌”功能。膀胱不是简单的储尿袋,它的肌肉会轻微收缩,使尿液保持相对均匀的状态。但长时间不排尿时,一些物质会沉淀在膀胱底部。中段尿取自膀胱中部,成分最为均衡,既不会像前段尿那样可能含有尿道污染物,也不会像后段尿那样可能含有沉淀物。
最能反映真实情况:肾脏的“代言人”。中段尿直接来自膀胱,而膀胱中的尿液是经过肾脏精心过滤后的产物。通过分析这部分尿液,医生可以最准确地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重吸收功能和分泌功能。
正确留尿只需要四步
知道了中段尿的重要性后,下面就来学习如何正确留取尿液标本。
准备工作: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大量饮水,女性避开月经期。
清洁步骤: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女性用消毒湿巾从前向后清洁外阴;男性清洁尿道口。
留取技巧:开始排尿到马桶中(排出前段尿),在不中断尿流的情况下,用无菌容器接取中间部分的尿液,接取适量后(通常10~30ml),继续将剩余尿液排入马桶,立即盖紧容器盖子。
送检要求:最好在排尿后30分钟内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应冷藏保存,避免阳光直射。
小小尿液也有大学问
通过本文的阐述,相信您已经理解医护人员为何如此重视中段尿标本的采集。规范的尿液留取方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防止误诊和过度治疗、节省医疗费用和时间。
记住,下次尿检时按照“清洁、弃前、取中、及时送”的原则操作,就能为医生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健康报告单”了。(南平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