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泰康医院神经外科为一名16岁青少年成功实施了高难度“枕动脉血管搭桥-枕肌贴敷术”,治疗其罕见的先天性“右侧椎动脉闭塞”病症。术后,患者肢体功能及吞咽功能显著改善,现已康复出院。
一个多月前,患者宁宁(化名)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右侧肢体麻木无力逐渐加重,外院MRI检查显示“小脑及脊髓存在多发散在梗死灶、右侧椎动脉闭塞”,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多项检查及治疗无效后,家属找到四川泰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苑玉清。
苑玉清仔细分析病史及影像资料后,高度怀疑“椎动脉闭塞”是导致宁宁出现症状的主因。青少年椎动脉闭塞极为罕见,入院后,神经外科团队通过头颅灌注磁共振及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精准锁定原因系右侧椎动脉及右小脑下后动脉闭塞导致的脑干、小脑缺血。
“患者脑干、小脑已出现缺血损伤,保守治疗无法阻止病情进展。”苑玉清团队迅速制定了“枕动脉血管搭桥-枕肌贴敷术”方案:在显微镜下游离颅骨外的血管、剥离部分枕肌组织,并将其血管与小脑表面血管吻合,为缺血脑组织建立新的侧支循环,从而改善因椎动脉闭塞所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状况。
“长期缺血的脑组织脆弱如豆腐,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梗死加重或水肿、出血而致吻合失败。”苑玉清坦言,术中发现患者小脑浅表动脉难以直接吻合,团队立即启动第二套方案——分别将带蒂脑膜及头夹肌严密贴敷于脑干延髓及小脑后下区域,使肌肉及脑膜供血与相应缺血区关联吻合,实现中长期增生性血管供血。
整场手术历时约4小时,术后次日,宁宁便从ICU监护转回普通病房。经过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综合治疗,肢体麻木无力及吞咽呛咳症状明显改善。复查显示,新建血管区域贴敷良好,无明显压迫性水肿及出血,脑血流得到有效改善。
“椎动脉是供应大脑后循环的重要血管,其闭塞可能导致小脑、脑干等关键区域缺血,出现平衡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苑玉清特别提醒,青少年脑血管疾病多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相关,若突发持续性头晕、肢体麻木、共济失调,尤其是药物治疗无效时,需及时进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这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