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看医生了,感觉很紧张。”“不懂挂什么科,也不懂要问谁。”“医生问我是哪种疼,我回答不上来。”“刚刚忘记问医生了,不好意思回去再问了”……相信很多人都会在看医生时感到压力很大,甚至一秒变“社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年轻人从“上网查攻略”到“让AI先看看”,能想到的法子都试了起来,越来越多人先做准备再就诊。有人认为,提前了解自己有哪些问题能提高和医生沟通效率,至少知道了该告诉医生到底哪里不舒服。也有人说,不提前查一下,甚至连挂什么科室都不懂。其实,跟医生描述病情并没有那么复杂,当然也可以提前在网上搜索,但仅需大致了解情况即可,不必太过紧张。
从四个方面陈述病情
如何清晰地跟医生陈述病情?其实,注意以下四个方面即可: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自己这次来看病的主要原因,包括哪里不舒服、不舒服多久了等。
◆简要描述自己症状的特点,比如什么时候重一点、什么时候轻一点,疼的话是怎么个疼法,呕吐的话吐的是什么东西,腹泻的话排便的颜色、性质、次数等。
◆梳理发病的过程,如发病前有没有着凉,发病的时候自己在干什么,有无剧烈运动,发病后有没有就诊经历,做过什么检查,用过什么药物,结果如何等。
◆曾经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或是可能与这次症状相关的疾病史。
疼痛感这样描述更清晰
很多疾病最初被发现是因为疼痛。能够正确描述疼痛,有助于医生更准确找到背后的原因。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陈华伦举例,尖锐的刺痛可能与神经受损有关,而钝痛则可能是肌肉或关节炎症的表现。因此,医生需要通过详细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强度和持续时间等信息,来缩小诊断范围,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前往医院就诊时,如何对疼痛进行分类和识别,更好向医生描述?
陈华伦介绍了6种常见的疼痛类型:
锐痛 如刀割或针扎般突然发生,通常与神经受损或急性炎症相关。
钝痛 感觉像重物压迫,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肌肉劳损或慢性炎症。
放射痛 像电流一样从一处向四周扩散,常见于坐骨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
局部痛 通常局限于身体某一特定部位。
阵发性痛 时来时去,可能伴随一定规律。
持续性痛 几乎不间断,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还有一种与活动相关的疼痛,这种疼痛在特定动作或姿势时加剧。比如肩周炎患者在举臂或旋转肩膀时、膝关节炎患者在上下楼梯时相应部位的疼痛感会明显加剧。
“并非所有疼痛都需要镇痛治疗,一时劳累或情绪不佳导致的疼痛,通过休息或倾诉等方式也能得到缓解。”陈华伦解释说,一旦疼痛超过身体承受范围,应寻求专业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和治疗延误,有些特殊部位的疼痛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需引起高度重视。他表示,轻度疼痛虽有痛感但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中度疼痛就比较明显了,可能无法忍受,导致睡眠浅易醒。而遇到重度疼痛,感受会更为剧烈,睡眠将受到严重影响,还可能伴有刀割样痛、刺痛、压迫痛等诸多症状。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为疼痛打分,帮助医生更清楚了解疼痛程度,进而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陈华伦还提到,疼痛是否伴随发热、红肿、麻木等其他症状,也是诊断的关键线索。
与医生沟通的实用技巧
到医院看病,我们都希望碰上一个温和耐心、认真负责、医术精湛的好医生,把病看好。可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你不能够和医生进行有效的良好沟通,就会影响医生作出准确诊断。就诊时,如果你能注意到这些常见的小细节,了解医生的一些心理特点,那么,沟通效果就会更好,事半功倍。
首先,看病时人们普遍有两类态度:一种是广泛听取医生建议,然后从中作出选择,这类人一般问题不大;另一种是自己有了主意,需要找医生求证一下。
第一类人一般问题不大,第二类人就要小心了。第一,不要随便自己拿主意,因为你并不真懂医。第二,即便有自己的想法,在医生面前也尽量别流露出来,应该耐心听听医生的分析和建议。
其次,多问“怎么办”,少问“为什么”。到医院求医问药的根本目的是短平快地解决病痛问题,没必要在完全弄清楚治疗原理上耗时过多。有时候,治疗过程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医生往往会凭经验和感觉作出判断,很难详细解释清楚。在医患沟通中只有保持一个尊重信任的姿态,治疗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最后,建议尽可能多准备一些以往的病历资料。这个准备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整理以往的各种检查治疗的资料;二是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这样,看病的效率和质量都会大大提高,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尤其重要。比如给片子标上时间、把重要的检查单分类汇总、写一个病史的小结等,这些做法可以帮助医生快速浏览你的资料、不至于遗漏重要的信息。(本版文字综合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大河报》)